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学家可以走穴不能信口开河

2014年12月30日 15:27   来源:光明网   叶祝颐

  马云和经济学家杠上了。他近日称,企业家不能听信经济学家的预测,否则灾难大了。有经济学家回应:预测还是要做的,万一对了呢?首富的挑刺,并不能阻止经济学家到各地指点迷津。尽管经济不太景气,“走穴”整体行情走熊,但一些经济学家出席商业活动的频率仍然堪比明星,炙手可热者更需要提前预约档期。郎咸平出场费7年涨4倍。(12月29日《金陵晚报》)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家逐渐成为知识分子中的商业明星。尽管经济大环境不好,但是经济学家的身价还在飙升。以郎咸平为例。2007年前后,郎咸平的出场费还是5万左右,2010年大概是15万,现在已经飙升到25万,七年间涨4倍。经济学家的热度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在经济形势下滑的当下,经济学家走穴一天,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工作若干年。经济学家风景这般独好,难怪网友们一片唏嘘声。经济学家的大脑中毕竟装着观点、思路,只要经济学家出场费来路正当,依法申报纳税,我们不必对此说三道四,眼红他们的天价出场费。人家美国总统下台,四处演讲也不在话下。

  问题是,除了部分老一辈经济学家以外,多数新生代经济学家多在研究机构、高校担任着公职,拿着纳税人供给的不菲薪水。教经济学家拿着纳税人提供的工资,利用公共资源搞经济研究,然后利用纳税人给予的经济学家身份,在工作时间频繁走穴、赶场,拿天价出场费,甚至在企业兼职、分红。这样的经济学逻辑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而且,一些经济学家忙于经济创收,客观上导造成他们搞科研、上讲台的精力与时间被大大挤占。而学术观点陈旧、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的经济学家更是不在少数。据介绍,有个经济学家演讲开始前,总是神秘兮兮地要求现场不准摄像不准录音,但其实他讲的内容每场都差不多。有媒体记者吐槽说,“你去翻翻他在各地各个论坛上的演讲报道,会发现演讲内容的报道大同小异。真是靠着一个PPT,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经济学家除了圈钱以外,其演讲能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呢?

  有人曾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学家纷纷做起被包养的“二奶”。这样的评价尽管对经济学家显得大不敬,但是也客观反映了部分经济学家的现实生态与职业操守。

  且不说部分经济学家本身就徒有虚名,一门心思钻研创收学问,无暇研究关注国计民生的经济学问题。经济学家们应邀出席商业活动,拿了主办方提供的天价出场费,享受了钻石级服务,除了信口开河、乱开药方外,在表达自己的经济学观点时,如何做到心无旁骛,公平、公正?经济学家除了充当权力、资本的“二奶”以外,还能多大程度上站在公众立场上凭良知与学术说话?

  笔者这样说,并非空穴来风。从某些经济学家不顾民意反对,发表麻辣烫语录中可以略知一二。就拿经济学家论楼市来说吧。从“买房就是爱国”、“未婚同居刺激楼市需求”到“反对房地产复兴就是反人类”。如果不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经济学家何苦与开发商穿同一条裤子,把屁股坐到民意的对立面呢?

  如果说纳税人供养的经济学家走穴拿天价出场费,是荒芜自家“责任田”,职业道德底线后退的话。拿了天价出场费的经济学家,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信口开河,不仅有辱经济学家身份,还会误导公众舆论,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