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急需一流的经济学家

2016年07月13日 10:57   来源:南方日报   梁军

  新隆中对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重要讲话和指示,联系起来解读,一个概念呼之欲出:国企改革急需一流的经济学家!

  一是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95年光辉历史的大视野出发,阐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到底的历史使命。在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里,几乎每一个都离不开对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搞好国企的依赖和支撑。可以这样说,国企搞不好,不能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动摇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即使不忘初心,我们也无法继续前进。

  二是7月4日对国企改革座谈会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直接点了题: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要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从总书记近几年对国企改革的关注度和重要讲话频率来看,国企改革成为党中央最高度重视也最放心不下的中心工作。国企改革成,则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成;国企改革败,则全面深化改革大局败。

  三是7月8日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工作总基调以后,用大量的篇幅强调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要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注意,这是在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提下提出的命题。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搞好国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当前,国企改革陷入胶着状态。理论界还在朝两个完全不同的改革方向努力争辩,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企改革“1+N”文件精神的解读,呈现五花八门、各自表述的状态;一些国资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等待、观望的情绪十分明显,从当初的表决心,到当下的表忧心,用一些早已取得成功的试点代替真刀真枪的实干,用改革主题以外的工作(比如企业重组)向社会公众交差,等等。

  上述现象的发生,源于我们还没有真正构建起理论与实践彻底结合的国企改革理论体系。这个“彻底结合”必须同时包含以下四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以及国有经济历史沿革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愿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

  从以上这四组关系来衡量当下的国企改革理论,就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不足与偏颇。比如,只是空洞地背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片言只语乃至大段表述,却不顾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或为了满足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却又忘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底线要求。比如,过于强调经济体制对政治体制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固化、强化了既有的政企关系和政资关系,导致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乱作为;或为了让企业彻底回归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怀抱,只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讲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主张政府只管资本,坐收资本红利,其他的都不要管。比如,否定60年尤其是前30年国有企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企图将国有企业阻挡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门之外;或又一厢情愿地认为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困境都是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私有化进程带来的,看不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对发展国有企业带来的巨大进步。比如,只看到西方国家在规制方面对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打压,看不到国有企业在引领中国经济突破发达经济体围堵的巨大作用,一味地要求国有企业拆分、出卖、退出,要按照“佐利克们”给出的建议去改革;或又无视世界经济一体化本身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战略发展机遇和空间,没有加紧推进国有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或没有积极设想如何在法理上彻底破解“国家资本主义”困境。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上述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全面、融会贯通地一一解构,国企改革困局当破,国有经济理论常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当自信!在中国的学术领域,在国企改革理论界,始终有一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知识分子。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现在,是让他们发光的时候了。我们相信,我们看到,他们正在走向前台!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有资产监管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