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经济学家”在替谁说话?

2014年05月28日 13:4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周俊生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内蒙古赤峰视察时,发表了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对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谈话。这一表态,使得市场上有关央行应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声音,再度升温。近日,一些来自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纷纷发言,呼吁央行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避免经济运行的“硬着陆”。(5月27日《第一财经日报》)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对市场流通货币进行管理、调控的重要工具,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可以调节市场的流动性。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央行曾经频繁使用这一工具。从总体上看,降低存款准备金律的次数要多一些。央行通过此举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抗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侵袭。

  不过,连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也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最明显的一点是,过多的流动性推动了物价提升——前两年房价在调控的压力下却不跌反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同时,它还造成了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问题,我国居民收入增加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被货币贬值销蚀掉了。因此,自2012年5月以后,央行已经两年没有运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政策工具,而是代之以对货币流通的预调和微调。

  自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继续表现为下降,今年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仅为7.4%,这甚至低于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在GDP增速下降这个表象后面,是一些行业和企业的运营出现了困难,这在被称为“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最近一两年,股市长期陷于低迷,与市场资金的紧缺确实有直接关系。

  不过,支撑一个国家经济运转的,绝不是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而应该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而从实体经济的表现来说,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出了大问题。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总理的话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一系列经济数据作支撑的。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已表明了这一点。个别行业出现的问题正是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比如钢铁、煤炭行业目前出现的困难,其实是长期以来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没有妥善化解所造成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向他们提供“资金输血”,那实际上是将问题往后拖延,使将来产生更严重的问题。

  实际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适时适度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并不是一种新的政策宣示。在近两年央行出具的金融政策报告中,一直有这样的表述。事实上,央行也是这样做的,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前两年因为货币政策收紧而出现的“钱荒”问题,在今年已基本解决,这也证明央行的调控手段正在逐渐成熟起来。

  一些来自商业经营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将领导人讲话中的只言片语,按照自己的需要作夸大性解释,集体喊话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其背后很可能存在某种商业利益的驱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证券公司、商业银行都设置了“首席经济学家”这种岗位,这与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中应该保持的独立性是相违背的。这些经济学家基于自己所服务的商业机构的利益而向社会发表的观点,其科学性往往是经不起质疑的。

  中国再也不能持续以往那种以投资扩张和货币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但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必然伴有“阵痛”的出现,对此中央已再三表示有一定的容忍度。虽然我们需要对经济下行保持足够的警觉,但如果在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的关键时刻就惊慌失措,像前几年那样匆忙以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增加市场流动性,会向市场发出错误的信号,大量通过降准释放出来的资金就会再度流向虚拟经济,再度堆砌起经济泡沫,经济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果也将再度丧失。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