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抵制圣诞节:一场注定失败的闹剧

2014年12月26日 07:05   来源:红网   宋鹏伟

  “别的学校学生都出去过平安夜,我们为啥要待在学校看宣传片?”昨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有学生发微博称,学校在平安夜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且在校园内挂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并称将处分过圣诞节的学生。有的学生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自主选择权。(12月25日《华商报》)

  在别人愉快玩耍的时候,自己却被逼着坐在教室里看宣传片,心怀不忿是可以理解的,而更糟的结果,恐怕是反倒因此加深了对洋节日的迷恋与向往,与校方的初衷南辕北辙。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日?这其实根本就不该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就不能过?在环球融合、世界大同的21世纪,狭隘的地域和民族观念早就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只要不违法、不缺德,年轻人想赶时髦完全是自己的事,就如同80年代的小年轻们喜欢穿牛仔裤、听摇滚乐一样,只不过是追求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之分,更与西方思想渗透、文化扩张无关。反之,如果过个洋节日就能令自己的传统文化阵地尽失,那我们也对祖宗留下的东西太不自信了,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若还是总抱着“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观念,最好连英语都一块儿禁了。毕竟,西方文化已无处不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都可谓西方的舶来品,就连马克思主义也非我们的原创,妨碍我们“洋为中用”了吗?

  有人说,这不一样,圣诞节具有宗教色彩。没错,但宗教信仰也是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人家过个圣诞节怎么就伤害民族传统文化了?更普遍的情况是,多数过圣诞的中国人未必是教徒,对耶稣、圣经也至多是略知一二,但这丝毫不妨碍大家过圣诞,甚至比美国人还要狂热的去享受这个节日。我们的圣诞的确不正宗,很多中国人不过是将圣诞节视作购物节与情人节的合体,喜欢被这种充满时尚与文化元素的氛围包裹着,喜欢与同龄人一起玩乐而不是举家团圆,这有什么不好吗?在西方人看起来也许有些搞笑,但这根本不重要,要知道诸多节日早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就连西方人的过节方式其实也一直在变。

  无需提倡,也不应明令禁止,你理解不了和担心过度的,最好不要轻易施加给别人。作为一所大学,其包容性更应是社会之表率,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为己任,而当前这种“大棒+洗脑”的做法,既不明智,也注定会失败。须知,没有中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与互补,又怎么会有新中国的今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