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的信息充分开放

2014年12月22日 07:29   来源:长江日报   蒋哲

  近日,名为“人民日报1946—2003”、“参考消息1957—2002”的网络论坛在互联网上出现,两家网站分别收录了自1946年、1957年以来两报刊发的内容。浏览发现,这两家网站按日期列出了两家报纸几十年来发表的超过200万篇文章,检索使用非常方便。

  《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是对中国人精神生活影响最深刻的报纸。人们对这两家报纸内容的关注度高,需求性强,以往却只能由学者通过专业工具才能查阅,使这些精神财富变成了难以触摸的“沉睡信息”。两家网站的出现,让普通人也得到了免费查阅和使用这些信息的权利,消除了故纸堆与现代人之间的隔阂。提供信息渠道,唤醒沉没多年的“沉睡信息”,是互联网“开放,共享”核心价值的彰显。

  从本质上说,任何处于“沉睡”状态的有价值的信息,都意味着我们没有形成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信息的沉睡伴随价值的衰减,这是对信息生产所需投入的浪费;另一方面,信息的持续沉睡终将导致遗忘,也提升了全社会的试错成本。因此通过保障信息获取的渠道通畅,唤醒“沉睡”信息,是实现既有信息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开放与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是社会进步的推力。

  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互联网精神来源于互联网诞生时自由与开放的特点,它之所以能从一个技术特征演化为一种社会文化,正是因为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已经得到了时代的验证和人们的认同。这种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的交融,是人类文明进步模式的映射,也预言着主流文化发展的趋势。

  我们也注意到,这两家网站的出现并不是官方行为,意味着其可能没有得到《人民日报》与《参考消息》的授权,因此网站的前途如何难下定论。长久以来,有关互联网的版权作品的上载、传播与使用等仍是困扰版权人、传播人及广大信息接受使用者的一个复杂问题。从文明进步的角度看,知识和信息应该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传播,智力成果应该得到尽可能广泛的应用。但从社会规则的角度看,只有对信息生产者持有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护,才能有效地激发个体的创造性,并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除了“版权”问题的困扰,技术霸权、国家控制、资本垄断等问题都对互联网开放性有所遏制。实际上,出于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利益考虑,互联网的开放并非绝对,但开放的相对性并不能用以否认开放精神的价值,也不能用以否认互联网在未来进一步走向开放的趋势。而如何在保障互联网开放精神的同时,在社会共享与公平正义、地域性与全球性、公益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