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学获"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小学生文风

2014年12月16日 15:08   来源:东方网   毕晓哲

  “亲爱的妈妈,您好!记得在我五岁的时候,您与爸爸离婚了,我从此成为了一个单亲孩子,您知道吗?我是多么想念您。”12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小江宁分校的六年级学生、11岁的李缘泽凭借这篇现场作文《说给妈妈听的故事》,从全球华人中小学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第六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大奖。(12月15日腾讯新闻)

  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竟然折桂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确令人惊叹也深感难能可贵。众多评委一致认可他的作文,是对这名小学生文学和文字功底的“承认”,当然,也是他一直就爱好写作从三年级起就屡次拿奖的必然回报,但在笔者看来,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桂冠奖给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更代表中国文学和文风的未来价值取向。

  “假的”和“矫揉造作”的东西应在文学创作领域受到抵制。在当前文坛上,存在这样一股歪风邪气,个别人搞文学的目的是沽名钓誉,为了功利而文学,那些“伪文人”为了名誉荣誉将“作家”“名人”当成“华丽包装”的人,就是这样的代表。在当代文学文坛上,包括影视剧创作领域,抄袭现象频频发生,日前国内著名编剧于正遭到作家琼瑶控诉抄袭,之不过是文坛影视坛乱象的一种反映。文学市场日益急功近利,市场上充斥的是“见钱眼开”的作品,以及华丽包装下的“水货作品”,甚至低俗和黄色的东西肆意流行,这正是对纯文学的抛弃,也是对文学本心的抛弃。

  “物以稀为贵”。六年级的小学生作文获得文学奖,或正说明“纯朴”的、本真的和善良的文学作品才是人们心中的真正向往。众多评委发自内心,自觉不自觉给了这篇作文“点赞”,是一种褒扬,更是一种反思反醒,也是对世人如何作文、做人的警示和倡导。

  当文学创作领域的不良风气大行其道之时,也是社会道德操守低下,邪气作祟之时。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作家,但当不了作家最起码应该学会说真话、用真情表达。没有生活实践,就没有“表达”的基础;没有真情实感,“表达”是苍白的;没有好的文风,“表达”也不可能真正打动人的内心。这名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说给妈妈听的故事》,被评委评价为“朴实无华却句句走心,把一名孩子对母亲长久的思念在笔尖喷涌而出”。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相信这是一种共识,但更能代表公众呼吁尽快到来的文风和社会风气。一些名人、成年人,文学水平未必低,但为什么“获不了大奖”?为何写不出这样的“句句走心”的好作品?是因为他们丢了“魂”,文学失去了精神和魂魄,还能叫文学吗?何以产生让人欣慰和心动的文风?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