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等8名党外高知到北京市政府部门、市属国有企业挂职“厅官”。(12月15日,新京报)
近年来,随着经济学家李稻葵、“棋后”谢军等不少名人、学者到北京挂职,挂职这一原本陌生的行政词汇走进了人们的眼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这一行政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什么是挂职?谁能去挂职?挂职是否意味升迁?成了今年舆论关注的三个重点问题。
“挂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培养干部的方式。《公务员法》指出,挂职和调任、转任一样,是公务员法定的一种内部交流方式。按照规定,挂职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上挂”也可以“下挂”,还存在横向交流挂职的情况。
挂职的人员也并不局限于公务员,挂职的方式也以自愿为主。据了解,公务员挂职之前,单位组织部门会贴出挂职公示,包括接收单位、职位、人数等信息,就像“招聘公告”一样,有挂职意愿的公务员可以进行报名,也就是以“自愿”为前提。
这种特别的公务员内部交流方式,不仅有利于挂职干部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还可以为党和政府培养大量后备干部力量。而且,一些富裕地区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如果两个地区是对口共建的关系,可能会带去一些项目,如此一来,干部挂职还会侧面带动这些落后地区的发展。
然而,虽然好处众多,干部挂职依然难逃存在一些弊端的命运。由于挂职通常被认为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在过去,组织部门可能会将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输送”到挂职岗位上去,使其增添一些经历履历,其中也不乏“提拔”意图。久而久之,在很多地方,干部挂职成了干部升迁的“潜规则”,很多挂职干部走马观花的挂职只是将其当做“步步高升”的踏脚石。如此挂职非但不能锻炼干部、造福当地,反而有可能造成政绩工程等问题,甚至引起腐败。
虽然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后,中央多次强调干部交流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干部挂职渐渐与升职“脱钩”,成为“惯例”。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曲解”挂职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依然需要采取相关具体的措施。首先,要明确挂职干部选择机制,在选择挂职干部时不止依据职位匹配度等硬性指标,更应考虑到干部的思想觉悟等。其次,要严格挂职干部考察机制,谨防挂职干部为了在挂职期间有所作为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最后,要切实加强挂职干部的监管工作,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挂职制度,做到制度监管双重保障。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