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咪表管理,下一步怎么走

2014年12月05日 13:32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评论员

  昨天上午,广州市停车场协会举行媒体通报会,对近期备受关注的广州市路内停车热点问题进行释疑。据透露,目前路内停车位3.2万个,其中属于公共资源的市政泊位1.7万个,非市政道路泊位1.5万个。经计算,每个车位每年的利润为410元。

  “每个车位每年利润410元”只是一面之词,“咪表公司的利润为410元/年×6426个泊位=263.5万元/年”之说与坊间早前猜想亦有很大落差。囿于信息不对称,公众无从对这些结论作真实性评估。退一步说,即便所言非虚,晒一晒咪表公司利润微薄现状,吐一吐“苦水”,赢得一点同情分,就能平息外界对于广州咪表所有的争议么?

  此番对于咪表争议,标靶众多,说明积弊久矣。提纲挈领,无非在公平、效率两方面。公平,一是源自道路资源私企化经营之忧。城市道路是一种公共资源,也是一种国有资产,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模式,其主要收益应该归于公共财政,让公共财政饮“头啖汤”,管理企业“啃骨头”,而不是相反。最大争议便从这里发端,足见这个问题最为社会关注。二是出于咪表管理混乱之虑。广州咪表史不算太长,满打满算也就9年多时间,管理经验不足在所难免。然而,有些问题显然不属这个范畴,譬如企业公布的泊位数与管理部门有出入,且还不小,可以说是一个低级错误。

  效率,一是担心咪表收费的“跑冒滴漏”。本来,公众就对临时停车咪表收费的分配有看法,担心政府吃亏,再加上应缴费用不缴,企业“跑冒滴漏”行为,更加剧公众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一半对企业乱作为,一半对管理部门的不作为。二是针对城市道路临时停车收费用途。城市道路临时停车所收费用,理应作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尽量做到专款专用。咪表收费这么多年,收了多少、用在何处,有关部门何曾给过公众一个交待?

  公平与效率都值得拷问,以致即使管理部门或承接企业有实际难处也难获公众理解。咪表管理,眼光既要往后看——该追回来的钱还要继续追,更要往前看——想想下一步的路要怎么走。若继续沿用现行管理体制,就要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譬如泊位数登记造册等)的基础上,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短板进行“补齐”,对“风险点”进行风险防范,不能只是被媒体追到无处藏身时才急匆匆去“灭火”。如果更弦易辙,又该选取哪一种管理模式?有人建议效仿上海做法,在“城投”下设立二级公司,对咪表进行管理、收费。早前有人提议向香港学习,咪表由政府控制、企业管理,所收款项全额上缴政府后再按相应比例返还一部分给授权管理企业。临时停车由政府直接控制,设立公司收费,似乎有走回头路之嫌,与简政放权大方向不合,“公私兼营”也许是一种相对靠谱的模式。至于何种合作方式,则可以仔细斟酌。

  不论广州咪表用什么管理模式,有些价值必须彰显,有些原则必须坚守。

  第一,公共资源收益更多归于公共财政,而授权管理公司只能获得合理的管理收益,而不能侵占大部分收益;第二,城市道路临时停车所收费用,应更多用于解决停车难、城市拥堵问题;第三,企业进入要公平竞争,不能走偏门;第四,不管用何种模式,关键要解决好管理过程的公开、透明。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经营管理,不存在什么商业秘密,一切都应当公开、透明,方便管理部门管理,也方便公众监督。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