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咪表背后有无黑幕?这一被猜疑多时的疑案终于被证实。广州市纪委日前首次披露,咪表经营管理存在系列腐败案,暴露出垄断经营、权钱交易及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已查办22人,包括市交委、公安等部门和街道党员干部19人、社会人员3人。(6月24日羊城晚报)
基于案件还在查办之中,纪检部门目前披露的信息有限,但从纪委的表述中,读者已不难想象其中黑幕重重。
其实,咪表疑案早已或多或少露出了马脚,经营权招标涉嫌违规尤其明显。当时的媒体报道指,咪表经营权招标两家中标企业之一的电子泊车与招标的城投集团有关联,属“父子兵”,招标等同“左手换右手”,而且在招标过程中,还有蓄意更改投标资质门槛和“围标”等嫌疑。
江西一家饲料公司老板如何介入广州咪表经营,咪表招投标为何出现长达3年多“空档期”等等,同样笼罩疑云。咪表停车场划分和管理涉及交委、交警、市政、物价、城管等多部门,非一家可全权掌控。已挖到的腐败分子是否仅是“苍蝇”,有无“老虎”深藏其中?有待顺藤摸瓜,加以彻查。
咪表疑案被查,坐实了此前社会各方的猜疑,而此中舆论倒逼亦可算功不可没。若无媒体挖出招标疑云并不懈讨伐,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介入发力追问,咪表的猫腻会能掩盖多久,恐怕还很难说。
值得关注的是,咪表腐败案必然会引出咪表经营成本几何、有无暴利等追问。如此多人从中渔利,咪表经营成本中到底包含了多少“腐败成本”?
去年8月停车费大涨引发各方质疑,经营方却“喊冤”“哭穷”。市停车协会替两大咪表公司晒出经营账目,称每个咪表平均日收入40元,成本占38.9元,最终利润仅1.1元。这一数据被认为有悖常理。因而,在反腐剔除“腐败成本”、解开缠绕在咪表身上的乱麻之余,很有必要重新审核咪表经营的真实成本,以确定合理的利润。否则,咪表“暴利”之嫌难除,公众对停车费涨价的怨气也难消。
咪表占用道路公共资源做“无本生意”,而管理环节却曝出腐败案,可说并不孤立。它再次警示人们,公共资源最容易被一些人拿来进行肮脏交易,从中牟利,损害公共利益。同时还警示人们,打着“阳光招标”旗号而搞“暗箱操作”瞒天过海的行径依然存在,甚至还会通过利益输送的暗道分享公共资源的“肥肉”。此类腐败行径对公众的伤害极深,对民心的挫伤不可低估。
当黏附在咪表身上的腐败被揭开、问题被充分暴露出来之后,无疑也是改革的良机。挖出腐败分子只是治标,对咪表规划、审批、招标等环节的规范和监管则显得更重要。诸如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将咪表经营权交给一家企业去掌控发包;停车费涨价后财政与咪表公司分成久久不理顺等做法本身就极不正常,腐败很大程度由此孕育,不能不正视。
眼下,政府部门正酝酿修订停车场管理办法,计划对咪表经营权实施有偿使用费公开招标,这些其实早应实施。而且,还须汲取腐败案的深刻教训,借力多方监督杜绝招投标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同时,社会各方呼吁多时的公开咪表经营账本、占道经营费去向等,政府部门也应以切实的行动顺应民意,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取信于民。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