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把艾滋预防和升学考试搅和在一起

2014年12月01日 14:00   来源:中国江西网   郭元鹏

  青年学生已经成为艾滋病毒感染高发人群,国内报告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记者了解到,《艾滋病防治条例》要求高校、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但在多数学校中实施并不理想。河北省教育工委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校医兼职,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还需提高。她建议将艾滋病知识列入中考内容,提高学生普遍知晓率。(11月30日《新京报》)

  艾滋病传播的确和知识匮乏有不小关系。在艾滋病例学生化、快速化的尴尬面前,加强艾滋知识传播是必要的事情。如果非要用“艾滋知识列入中考内容”表达对艾滋现象的关注、关爱,就有点过头了。在升学考试朝着越来越轻松方向努力的时候,这无疑背离了考试改革方向。

  笔者对“艾滋知识”进课堂的规定是赞成的。既然,学生成了艾滋侵犯的对象,既然最小的艾滋病例才14岁,既然艾滋传播的途径以性行为为主,我们当然有责任,有义务,在预防环节做些事情。让学生们了解艾滋知识就是最好途径。遗憾的是法律规定并没有引起学校重视。有的学校压根就没有开设艾滋课程,有的即使开设了也没有专业人员,有的更是在用走形式的方式应付法律规定。正是艾滋知识进课堂没有引起重视,才使得预防艾滋的征途中出现了极为尴尬的事情。根据河北省卫计委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青年学生感染增幅高达51.4%。15到19岁的学生每年新报告感染人数都在上升。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都有报告,最小感染者只有14岁,大多是男孩子。

  面对现实,艾滋知识进课堂已经显得迫在眉睫。这需要教育部门以对孩子负责的态度,以对未来负责的担当,做好艾滋知识进课堂的事情。不仅要开设相应课程,更需要建立专业师资队伍,让专业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如果连讲课的教师都对艾滋似懂非懂,也就不会收到什么效果了。

  但是,对于业内人士关于“将艾滋知识列入中考内容”的建议,笔者是很不赞同的。考试确实可以检验孩子的艾滋知识,但是,艾滋知识不是多么复杂的事情,只要开足了课程,只要讲授到位,大多数孩子就能够掌握这个知识。至于说能起到多大作用,这就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的问题了。很多患上艾滋病的人未必就不知道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而是还与思想道德、社会风气、追求导向等等有关系。

  再说了,如果对一项知识的重视,就是要将其列入升学考试内容的话,我想孩子考试的压力会更难以承受:预防艾滋病就要考试,预防禽流感是不是也要考试?预防小偷小摸是不是也要考试?预防早婚早恋是不是也要考试?预防校园性侵是不是也要考试?这岂不有点荒唐?孩子的中考就是考一百张卷子也不能预防所有现象。

  中考是中考,社会是社会,不能什么事情都和升学考试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管理的力不从心。关注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我们不能“爱过了头”,更不能“艾屋及乌”。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给艾滋女孩一个光明的未来    2016年05月18日
  • ·“艾滋”虚惊(图)    2014年06月18日
  • ·别对艾滋纳入新生体检口诛笔伐    2014年06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