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对艾滋纳入新生体检口诛笔伐

2014年06月04日 13:47   来源:荆楚网   北楚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和卫生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将艾滋病检测纳入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体检范围”。(《京华时报》6月4日)

  一石激起千层浪,“艾滋纳入新生体检”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反对意见也蜂拥而至,认为此举会侵犯公民个人的隐私权,进而产生歧视。这些怀疑意见有一定合理性,但毫无疑问,属于典型的只看新闻标题,不看新闻内容,还没搞清情况就妄下结论。

  一方面,河南这次把艾滋纳入新生体检实行的“自愿、保密”原则,而不是强制性的必检项目。正如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哲所说,如果有同学愿意,将提供免费检测机会。表达很明确,一是自愿,二是免费,而不想检查的同学则完全无须理会,也就是说,所谓侵犯隐私的质疑根本不能成立。

  另一方面,艾滋病的危害无须赘述,虽说正常的社交活动不会传染,但随着艾滋病防治形势愈发严峻,对疾病多一分了解,多一分提防总不会错。艾滋纳入新生体检与尊重艾滋病人的隐私并不冲突,社会上理解艾滋病人,与艾滋病人正常交往的观念也日益普及,而与此同时,非艾滋病人的健康权也理应得到尊重。

  况且,将艾滋纳入新生体检并不是一向仓促出台的公共政策。《通知》称,河南省现存活艾滋病人4万余人,每年新报告感染人数4000例左右。这说明,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并非空穴来风,将艾滋纳入新生体检也不是拍脑壳决定。

  高校是象牙塔,也是防治艾滋病的主阵地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男男同性恋之间的传播呈上升趋势,学校艾滋病的防治教育工作不得不有所加强。性取向是个敏感话题,各人自有高见,但无论如何,加强艾滋防护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纸上谈兵总是容易的,表达质疑意见也只需要敲敲键盘,而一旦疾病威胁到自身安全,保护隐私的借口就成了可笑的反讽。无数事实证明,越是跳的高的,真出了事,越是跑的远。所以说,别对艾滋纳入新生体检的政策口诛笔伐,可笑。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给艾滋女孩一个光明的未来    2016年05月18日
  • ·“艾滋”虚惊(图)    2014年06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