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发挥创新驱动的 原动力作用

2014年12月01日 07:3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要顺利转入到新常态,而不在经济增速换挡过程中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结构必须不断优化升级,发展驱动力必须要发生新变化,要从过去的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把这种战略认识转化为经济发展中的普遍行为,取决于经济中的规则和制度。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依托。依靠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发挥好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才能实现从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一

  对创新而言,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提出,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当前、面向长远作出的重大部署。将市场调节机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以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动力、以政府提供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克服知识流动障碍等来弥补市场缺陷,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当前情况下,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时,应立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大等现实。相比较发达地区和大企业,对技术落后和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以及中小企业,更需要政府发挥好作用以提升企业创新的信心和能力,在尊重市场机制及市场主体意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为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高度统一。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是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的关键。解决该问题,应从改革科研体制入手,变革政府纵向分段管理和配置科技资源的方式,建立市场导向的配置机制,促进从科研到中试以及产业化全过程互动;改革科研运行机制,推广科研人员持股激励;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让创新需求与创新供给紧密结合起来。要将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要正确把握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产业升级的客观规律,积极推进科技资源、金融资源和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尤其是风险投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

  二

  创新价值说到底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技术路线选择、技术要素价格等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必须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通过建立基于体制机制创新的创新政策体系来形成自我激励、自我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

  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企业是联系市场和创新的纽带,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在技术创新项目立项上,多听企业意见,在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上,以企业投入为主。完善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探索财政科技投入新渠道,由事前投入扩展为事中和事后补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公益技术推广应用。在成果评价上,注重科技创新实际贡献,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同时,要积极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回报,引导形成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政策的试点力度,深化股权激励分期纳税、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改革试点,总结完善后逐步推广。

  制定政策的理念和重点应发生转变。建议创新政策的重点从针对创新活动的政策为主向完善促进创新链的制度环境建设转变,从注重创新资源投入数量向提高创新投入的效率转变。围绕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要素禀赋,用更倾向于市场化、平台化、网络化的方法来推动创新。坚持地方特色和全局统筹相协调,适时改变非均衡创新发展观,创新政策要从强调空间和地域的差别性,转向注重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要在创新投入方面体现公平,通过政策引导创新活动活跃的地区帮助创新能力弱的地区。

  要注意政策工具的协调运用。技术变迁的研究已经证明,供给导向政策和需求导向政策都会诱导创新。目前来看,供给导向政策用得较多,例如通过直接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激励创新,而需求导向政策用得较少。供给导向政策的不足在于容易造成创新资源的错配、分割和短期化。而需求导向政策基于通过创造市场需求来促进创新,有助于减少研发投资的不确定性,弥补由负外部性所导致的竞争劣势,是一种更市场化的方法。例如通过许可证交易,政府采购,消费补贴,卖方和买方信贷或者制定标准来诱发创新需求。未来可考虑通过对两类政策工具的协调使用来提高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李源)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