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经费投入体制须细化至学科

2014年11月26日 07:01   来源:光明日报   储朝晖

  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史的“211”“985”工程,近日成为热议的话题,尽管教育部否认取消“211”“985”工程建设的说法,却难以消除对这种高校财政经费投入计划体制的质疑,也不意味着这种体制不需要改变。

  如今,“211”和“985”工程在激发高校办学积极性上的边际效应已经发挥到尽头。“211”“985”工程本身成为新的“大锅饭”和“铁饭碗”,还引发一些腐败、弄虚作假、“懒政”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不只难以发挥通过国家财政经费支持提高中国高校办学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作用,而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既在较大范围内损害了高等教育公平,又在整体上损伤了大多数高校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点面轻重不协调、整体效率不佳的问题。

  近20年的事实证明,政府主导的计划拨款体制能够为中国高校发展提供一块垫脚石,却不能保证在中国产生世界一流高校。在中国高校走上需要依靠自主发展才能进入世界一流的路口的时候,继续过于僵化的财政经费投入方式,产生腐败和不公平的问题还只是次要方面,更为主要的是它会对高校未来的发展产生明推暗拽的作用,阻滞了有条件的高校真正甩开膀子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

  因此,在旧的一轮“985”已经到期,新一轮建设还未启动之际,相应的变革势在必行。遵循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尽快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体制,对高校的学术能力、教育水平和办学绩效实施客观、公正的评估;建立财政拨款委员会,参考评估结果,依据高校所处的发展阶段、高校绩效和发展需要,全盘考虑公平和效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等等,都已成为必须摆上议事日程的工作。

  当然,这种改变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着眼于财政经费使用的绩效。因此,不能对高校采取“囫囵吞枣”式的评价,而应细化到具体的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现有“985”“211”工程学校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绩效好的要继续支持,否则就不应再往里面砸纳税人的钱了;现在非“985”“211”高校内某个学科或专业绩效好的,财政经费也应该给予一视同仁的支持,这样才能产生平等适度竞争,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杠杆效应。

  从加快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看,财政经费使用需要公开透明,高校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获得财政经费也属必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更必不可少,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长官意志,封闭运行,难免有寻租空间,使得很多高校在北京设立“资金办”,“跑部进京”争经费。跑到了的学校钱越来越多,其他学校则钱越来越少,恶性循环,加剧分化和不公。

  改革高校投入的计划体制本身是对现有体制的完善。要配合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财政经费对教育更加有效的投入,惠及更多有需求的群体,将资金投入到真正有需求、有机会走到世界前沿的高校和科研项目中去。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