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义务教育下,火热的奥数补习班成了学生暑假"标配"(图)

2016年07月15日 10:10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奥数到底有多热?连三伏天都拼不过它!记者连日调查发现,上奥数班已经成为部分小学生的暑假“标配”。有家长向记者报料,她所了解到的上得最多的孩子,上了7个奥数班,而上5个、6个奥数班的孩子也不在少数。而一直研究奥数的业内人士表示,奥数在升学中的作用,被培训机构夸大,助推了奥数热。(7月14日《新闻晨报》)

  进入暑期,随着热浪来袭,“奥数热”又开始持续升温,上奥数班,已成为部分小学生暑假中的一种“标配”。在暑期,有的孩子居然上了7个奥数班,家长对奥数的逛热追捧,显然扼杀了孩子的快乐。特别是,一些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恣意夸大奥数在升学中的作用,为奥数扇风点火,导致“奥数热”失去了理性。

  不可否认,奥数本来是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好经”,但在功利诱惑之下,却明显被学校及家长念歪了。长期以来,以奥数为首的竞赛活动慢慢变了味。学科竞赛本来就是属于“小众运动”,却变化了“大众项目”,尤以奥数为甚。初、高中择校乱象,高考加分及保送制度,使很多学生参与奥数的功利性被强化,动机和行为被扭曲,违背了奥数竞赛的初衷。

  近年来,国家和一些地方不断出台“禁奥令”,如叫停奥数竞赛、取消奥数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等。2014年7月初,北京市教委重申,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至10月31日,全市所有涉及奥数的培训将暂停,初中入学摸底考试禁考奥数。然而,严令之下,奥数补习班仍异常火爆,奥数竞赛仍热度不减。鉴于此,教育部门频出狠招。一方面,明确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严禁择校;另一方面,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国内获奖生保送大学的资格。

  然而,对奥数一禁了之,不如给“奥数热”降温。奥数本身并无原罪,与其对奥数等各类竞赛进行“封杀”,图一时之快,不如思谋制定更多体现公平正义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奥数等学科竞赛,朝着有利于教育事业、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出台有效措施,净化竞赛环境,让竞赛回归本位;转变竞赛的奖励机制,弱化功利诱惑,摒弃孤注一掷的病态心理,将竞赛的舞台,还给那些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才是义务教育的一种“标配”。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