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评审属于一种行政审批,是行政权力运用的一种表现,并因此对高校的自主性形成了严重的限制
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校重点学科审批一直以来都是许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指挥棒。尽可能多地拥有重点学科,获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是许多高校努力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点学科审批饱受争议,过度受到行政干预,高校发展急功近利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4月2日《人民日报》)。
重点学科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经济利益上,重点学科就意味着政策扶持与经济支持,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在政治利益上,重点学科不仅关系到招生的数量,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绩。可以说,如同个人的职称一样,重点学科就是高校的职称和面子工程。名利需求之下,高校自然对争取更多的重点学科有着强大的饥渴性,并且有条件利用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重点学科评审弄虚作假成为利益公关和权力寻租的高发区,高校本身的不检点固然难辞其咎,但导向性走偏才是关键所在。学科的评审属于一种行政审批,是行政权力运用的一种表现,因此对高校的自主性形成严重的限制。如果把整个高等教育看成一场演唱会,管理者显然就是指挥者,而每个高校无疑是接受指挥的参演人员。指挥棒怎么指挥,下面的演唱者就怎么表演。当指挥棒本身出现了问题,那么演唱注定会漏洞百出,一方面是整齐划一失去了自主性,另一方面就是鱼目混珠,夹杂了不少南郭先生。
从评审制度本身来说,同样存在标准单一、模式僵化,行政化倾向过重的问题,再加上隐秘化和内部化的因素,使得权力寻租和利益公关的空间很大,也为高校的弄虚作假创造了条件。然而不难看出,这似乎是行政化过重的一种通病,从职称评选将论文作为刚性要件,导致论文注水和作假现象愈演愈烈;而职称英文的要求,更成为一些人难以承受之重,并逼着一些人为了突破最后一公里而营私舞弊;至于令人诟病的就业率决定专业的考核办法,使得假就业和数据注水问题始终都难以根治。
如果再加上招生计划审批权、考试组织权、学位授予权的垄断,高校自主办学几乎无以实现,在高度行政化和严密行政审批制之下,千校一貌的状况日益严重,整个高校的发展方向都出现了严重的走偏,以致于让人发出“中国目前没有真正的大学”的感叹。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方面,高校管理体制日益行政化,学术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内部活力无以激活,高校逐步成为名利场;另一方面,高校自主性受到严格的约束和限制,无法进行有效创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学校治理水平就始终无法破题,大学精神的回归也就无法落地。
重点学科评审的制度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如何兴利去弊,形成对办学促进,真正发挥良性导向的作用。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也并非就是一取了之,关键要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让游戏规则更加完善。时下,如何厘清大学、政府、社会和专业机构的关系,如何实现学校内部保证机制和独立于政府的外部监控体制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评审导向的归位,才能真正杜绝重点学科作假。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