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论战” 法律边界何在

2014年11月18日 07:29   来源:羊城晚报   乾羽

  因不满方舟子在微博中骂自己是“乌鸦”、“苍蝇”,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诉请法院判令方舟子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抚慰金30万元等。北京海淀法院已受理该案。(16日《京华时报》)

  名人论战最终走上法庭,是一种进步的信号。当然,事件的真相及是非曲直有待法院判定。从舆论学的角度,名人是意见领袖,他们的发言通常能成为公众的参考。因此,名人言语之间摩擦的增多,可以看成是公共舆论质量提升的标志。显然,相比于大家沉默不语,名人参与论战更值得围观,也更值得期待——在激烈论战中,真相和焦点可能慢慢凸显。

  问题是,名人论战也有“越界”之时。一些名人在论战时可能语出惊人:把传闻当成了事实,把对骂当成了交流。结果,话语的粗鄙化有时成为名人论战的副产品。尽管,这样的名人论战可能让当事人和围观者很过瘾,但对社会而言,这种论战风气却是弊大于利:真正的问题被忽视了,名人论战成了义气之争。这样的论战除了热闹和喧哗之外,能留下什么呢?或许,还增加了社会的粗鄙与暴戾之风。

  显然,名人论战应有其原则和边界,它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以事实说话;以理性服人。

  以事实说话意味着,论战的基础和焦点应是事实,而不是传言,更不是人身攻击。很多时候,有些论战初始还能谈及事实、紧扣事实,但随着论战的升温,双方在意的重点已经变成了相互的言语“问候”。如果,一场名人论战没有更多事实提供,只是满足于言语上逞强,那么这样的论战与骂街有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影响更坏。

  以理性服人意味着,论战的基调和过程应该是理性严谨的。诚然,在激烈论战时,人们易失去平常心,要做到心平气和确实不易,即便如此,也应坚持理性思维:给予对方表达机会,不能因为志不同道不合,就要求对方乖乖地闭嘴,或接受自己所有的观点与价值观;在表述观点与反驳对方时,应该始终坚持以理服人,让观点建立在丰富的论据和扎实的论证上。只有坚持理性思维,激烈的论战才能找到共识达成的渠道。否则,论战到最后,就可能变成“鸡同鸭讲”。

  倘若论战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状态,法律介入无疑是必要的。无论名人论战走上法庭的结果如何,一个最应该期待的结局是,名人论战的边界被重视和厘清。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