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对于我国巩固国际贸易地位、提升国际贸易水平至关重要。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低迷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需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水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商品,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努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当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某类商品的比较优势往往是由其生产成本所决定的,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率,而这两个因素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化。因此,一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是不同的。就我国而言,随着资源和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多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将会逐步被知识密集型商品所取代。我们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把人才资源这一富矿充分挖掘出来,把握比较优势变化规律,及时培育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并调整生产,优化国际贸易结构。
以增强商品竞争力为核心。商品竞争力可理解为商品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一国生产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取决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必然首先是在本国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对于正在参与或准备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而言,第一步是充分了解国内市场需求,开发并生产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品;第二步才是把握国际市场需求,争取将商品推向国际市场。这两步都需要预判市场需求变化趋势。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我国与高收入国家的商品市场需求将趋于相似。在国际贸易的商品生产方面,可以参考高收入水平国家的市场需求,做好准备,抢占先机,切实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以提高科技水平为关键。在国际贸易中,无论提高生产率还是研发新产品,都离不开科技。可以说,提高科技水平是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某个产业或产品率先出现在科技水平先进的国家并形成比较优势,这些国家在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先通过商品出口赚取高额利润,等到生产优势逐渐在本国丧失时,再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或对外投资等方式,将该产业或产品转移到技术落后国家,最后从这些国家进口这些商品,此时该产业或产品所使用的技术即将过时、商品价格十分低廉,已经赚不到什么钱了。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仅仅承接从发达国家转移来的产业或产品进行生产,然后出口,那么,由于发达国家掌握先进技术,占据产品差异化制高点,技术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只能成为形式上的贸易大国,实际上在整个利润分配中占比极低。要扭转这一格局,唯一出路就是提高科技水平,掌握核心技术,获取高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贸易大而不强的局面。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