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

2009年12月26日 09:2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研究”课题组
    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它对全球经济增长、贸易、金融、投资的短期影响,其长期影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鉴于这场危机形成原因的内生行和广泛性,它将改变多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依赖美国负债消费拉动的方式,从而改变现行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秩序,并最终减缓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一、美国负债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模式将发生调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负债消费,而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已不可持续。

    第一,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结构将面临长期大幅的调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打击,美国家庭资产缩水严重。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家庭的储蓄-消费结构必须做出调整,即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率。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内,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已经大幅提高,并且这一趋势还将发展下去。家庭储蓄率的提高意味着私人消费需求的萎缩。考虑到私人消费需求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度超过70%,而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超过20%,这种调整对全球总需求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第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样面临大幅调整的压力。作为负债消费的助推器,美国金融机构的高负债与高杠杆比率发挥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机构积累了大量的有毒资产,降低了资产质量。尽管美国政府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后,市场做出了较为乐观的反应,但金融机构的“去有毒资产”进程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任务。在这项任务完成之前,惜贷将是难以避免的。

    第三,加强金融监管有可能会提高全球融资成本。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金融体系在许多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未来要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这一趋势将促成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回归到正常水平,提高全球融资成本,从而改变多年来负债消费的廉价融资成本格局。

    目前国际盛行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呼声就是这种模式调整的反映。也就是全球总需求下降,美国调整其经常账户的持续失衡局面,减少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进口需求;而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型模式也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当然也会逐渐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资金回流。正是通过这种机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改变未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秩序。

    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加大,国际贸易秩序有可能发生转型

    受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变化,全球总需求减少和经济增长率放慢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有可能上升,国际贸易秩序和规则有可能发生转型。

    第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秩序受到冲击。在金融危机下,为了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部门和企业,并刺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救助政策。这些政策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例如,各国政府在救助金融机构时,要求它们主要给国民提供信贷;各国政府采取的财政刺激政策中,往往包含对本国企业和国民的保护,并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为了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发达国家向金融部门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从而对国际贸易环境产生冲击。

    第二,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任重道远。一方面主要大国都承诺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方面,在各国政府中间又流行这样一种共识,即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一些贸易保护措施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对于能否在2010年完成多哈回合谈判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危机催生有关气候变化的多边国际规则,并将改变现有国际贸易格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救助陷入困境中的金融机构以及恢复经济增长的迫切性暂时限制了一些国家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投资力度,但从长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也促使不少国家把新能源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为给新能源的发展创造条件,发达国家倾向于制定更加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规则,并把它与贸易挂起钩来。

    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趋势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地位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美元霸权下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的严重风险,同时也暴露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有心无力和全面改革IMF的必要性。

    第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求储备货币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未来5~10年间将以美元霸权削弱、国际货币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美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对美元中长期币值走势形成巨大贬值压力,新一轮的通胀将带来全球美元资产再度缩水,减持美元储备很可能是主要储备持有国家的选择。尽管美元减持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但缓慢、持续减持的结果便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形式之一是建立超主权货币,其中特别提款权最受人们的关注,但超主权货币只是一个长期目标,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多元化形式之二是区域货币的发展形成对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竞争。崛起的欧元已经开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尽管从目前看还不能替代美元,但欧元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一个平衡因素。多元化形式之三是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加快。

    第二,IMF面临着改革的压力。一是IMF的治理结构改革或份额改革。在份额改革方面,新兴市场国家与欧美之间有严重的利益冲突。美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一票否决权,这意味着美国能够出让的份额是有限的。欧洲国家虽然总体上是份额被高估的一个群体,但欧洲国家(特别是一些欧洲小国)并不甘心放弃现有的份额与投票权。二是IMF的监测功能改革。IMF的监测功能对于维护各国宏观稳定以及IMF贷款质量至关重要。但对于世界经济与全球金融市场整体监测,以提前发现并应对全球性风险以及强化对发达国家成员的约束力,IMF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三是IMF的贷款职能改革。四是IMF可控制的资源规模改革。

    第三,与上述压力相对应,IMF今后的改革将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将对IMF的增资与IMF的治理结构改革相挂钩。二是扩展IMF的多边监测功能,增强IMF监测对发达国家的约束力。三是改变IMF贷款条件性,提高IMF贷款的反应速度。四是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为创始超主权储备货币创造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四、经济全球化进程放慢,但发展趋势不可改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过去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进程在今后5~10年内有可能会出现调整。

    第一,国际贸易的增速可能放慢,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难度加大。未来国际贸易增速会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美国负债消费模式的调整,全球总需求增速放慢;二是世界经济增速放慢;三是贸易自由化步伐放缓。与此同时,金融危机还将加大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难度。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拟将国际贸易规则的重点放在加强环保标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上,而发展中国家将侧重于市场开放问题。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规则谈判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双方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将加剧规则形成过程中的冲突。

    第二,金融创新的步伐可能放缓,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提高。金融自由化和对金融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管被认为是这次金融危机及其向世界各国迅速传导的原因之一。危机之后,金融自由化和美国的监管模式已经不再是市场经济的主流理念,加强金融监管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改革方向。新的金融监管模式不仅会涉及对风险的识别和评级的监管,而且还会涉及对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监管。金融监管的加强,势必减缓金融创新的步伐,国际资本通过新的金融工具在国际间进行流动的机制也将受到削弱。

    第三,发展中国家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并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政策和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但他们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通过技术模仿和吸收实现技术进步等方面还有广阔的空间,而实现这些任务都必须以融入全球化为前提。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