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罂粟壳泛滥:哪颗“黑心”造了“舌尖上的毒品”

2014年10月31日 14:59   来源:中国江西网   文北安

  将罂粟壳作为调味品在食品中添加,在一些地方颇为流行,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记者在陕西、四川、上海等地调查了解到,一些小饭店在火锅、面皮、小龙虾等食品中添加罂粟壳,可使食客上瘾或者对身体造成慢性伤害。(新浪网2014年10月30日电)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做菜讲究色香味形,五味调和,然而如今在“调”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先有豆瓣酱中检测出致癌物质,后有卤水中检测出工业盐,如今又有火锅、麻辣烫等群众喜爱的食物中检测出罂粟,罂粟壳中的生物碱虽然含量较少,但长期食用容易成瘾,并且,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物,还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罂粟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清楚,将罂粟添加到食品中的行为,明显是违法的,对他人身体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商家依然选择铤而走险,昧着良心去“火中取栗”呢?

  民以食为天,食品对我们来讲是“头等大事”,吃穿住行,吃始终放在生活的首位,很多商家都看重了这一点,纷纷做起了食品生意,这样便引起了食品生意强烈的竞争,有些商家真是“煞费苦心”“奇思妙想”,将能让人上瘾的毒品放入售卖的食品中,增加回头客,赚取人气,很多商家眼红了,就开始照做,可见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竞争环境存在严重的问题。

  有人买,就有人卖,一些专卖调料的地方都能买到罂粟壳,竟然还有网上公开叫卖的,去年高汤添加剂事件就有人提出严格监管调料市场,如今竟然可以在调料市场买到罂粟壳,可见在调料市场监管这一方面,相关部门确实没有落实好监管责任,相关的条例也还不够完善。

  目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呈“多、小、散、乱”的格局,对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完善相关的条例、构建出有效的监管体系、落实好食品安全责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保障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早日根除此类问题。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远离毒品,文艺界应做表率    2015年07月02日
  • ·不能让毒品争夺下一代    2014年06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