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110亿元的山西岢临高速公路,还未通车就已出现桥梁隧道裂缝,路面沉降塌陷,是实实在在的“豆腐渣”工程。据知情者爆料,填充石缝的不是砂浆,而是石料加工厂废弃的石粉,甚至用墨汁画出“自然美观”的石缝,“从远处看,工程做得十分漂亮,其实却是蒙人的”。
“用墨汁画石缝”的创意,甚至连起码的遮掩都懒得去做,何以连如此公然的工程质量问题,都要等自曝家丑才揭开真相,与其说是监管者很难做到事无巨细,难免疏而不漏,毋宁说是工程质量监管这一角色分工在现实中已然被化解于无形,几乎形同虚设。
当然,“豆腐渣工程”频发,除了工程质量监管环节的失灵之外。工程管理与组织过程中的缺陷与痼疾,也同样暴露无遗。乍一看来,工程造价并不低,但无序的分包机制,施工单位的资质不能得到保证不说,最终导致工程款被层层盘剥,施工单位反而成为工程资金链条上的最末一环,面对可能的资金缺口以及延迟支付带来的亏损风险,施工过程的偷工减料现象,恐怕并不是利欲熏心那么简单,工程分包管理尤其是工程款管理的乱象,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基于此,相比“墨汁画石缝”这一神笔马良式豆腐渣工程本身,如此显而易见的工程质量问题,非要等到工程利益方彻底反目才被自曝家丑,其实才更令人担忧。而公共工程管理完全沦为一条内化的利益链,无论是对工程款还是工程质量的监管与公开机制完全缺失,或许才是公共工程难逃“豆腐渣”宿命的致命基因。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