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冯是虎:节能增效意识莫缺位

2014年10月20日 07:4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18日,哈尔滨在试供暖期一周时间里第二次出现霾天气。同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预计18日至20日,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将有中度霾,局地重度霾。供暖季即将到来,人们不禁担心之后的空气质量。

  一地雾霾与燃煤供暖的关系究竟如何,尚未见精确的科学研究,但燃煤必然释放不少废气,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是不争的事实。治理雾霾除了要调整能源结构和加强法制建设外,还应在节能增效上下足够的功夫。我国节能增效的潜力十分巨大,只要我们都能从身边事情做起,不仅能节约能源资源,还能将这些潜力释放出来,变成助推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

  如,在工业方面,我国煤炭整体利用效率仍然十分低下,发电供热平均综合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许多地方工业窑炉仍然在使用,煤炭燃尽率仅为60%左右,比燃尽率达到98%的煤粉锅炉低近40个百分点。改变此现状我国不缺技术,关键是要将节约意识落实到位。

  在生活方面,北方地区的供暖季节正在来临,南方地区虽没有供暖季而群众却习惯于在冬天使用煤炉,用于取暖、烧水、做饭等等。可是,南方地区节能煤炉的使用占比不高,有的煤炉虽然冠名节能煤炉,但将熄灭后的型煤取出敲碎,明显能够看见未燃尽的黑色煤炭,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排放。究其原因属于市场管理问题,如果有关方面能够多推广节能煤炉,并能将伪劣产品挡在市场之外,在冬季里由千千万万家庭累积的减排效应是明显的。

  有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年消耗煤炭36.1亿吨,约占世界煤炭总消耗量50%,而中国1吨标煤仅能够创造GDP1.4万元,比世界平均水平少了1.1万元。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治理环境时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节能增效意识千万不能缺位。(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冯是虎)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发节能补贴不如发节能券    2014年07月17日
  • ·罕见高温“烤”验节能意识    2013年08月07日
  • ·推广使用节能灯 勿结出污染之果    2013年01月24日
  • ·郑燃:节能认证护航产品质量安全    2013年02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