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质疑“地球一小时”不节能是鼠目寸光

2014年03月31日 07:07   来源:红网   毛忠斌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年在悉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20:30到21:30熄灯一小时。这项活动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日前,有一篇《学电三年,分析一下地球一小时》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认为关灯一小时不能节能,因为发出来的电不用掉会浪费,暂停火电厂发电在技术上也无法实现。(3月30日《南方都市报》)

  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关于地球一小时的争论,今年似乎没有去年那么“热”,但不管是因为“争论疲劳”也好,还是因为有更多的人认同这个行动也罢,我都觉得有必要反对“地球一小时”不节能的观点。窃以为,这是一种“伪理性”,看似理性实则不然,甚至有“鼠目寸光”之嫌。

  争论双方大都不否认环保的意义和重要性,争议不在理念而在具体的方法上,就像今年这篇文章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真正的环保并非一日的口号……”其实这和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效果并不相悖。地球一小时,就是希望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

  如果能以行动唤起人们对于气候变暖等环保问题的关注,以及观念上的改变和进一步的注重,当然会改变人的行为,一个注重环保、节能的人,相对而言,总是容易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习惯,长期积累下来的环保账不可小看。地球一小时从开始到现在,可谓以惊人速度席卷全球,到2008年就有超过80个国家、大约1000座城市加入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受影响的人自然不会少,以其行动的改变,整体累积节约的能源也会很可观,还有示范效应,这都是质疑者没有纳入计算的。

  何况,地球一小时有规律可言,电厂也可以早做应对。比如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就解释:电力部门是提前预测电量需求安排发电的。需要输出多少电就烧多少煤,实际需要多少电可以即时调节。因此,熄灯并不会造成电能浪费。这边可看出,这篇文章(包括其他认为浪费电力的观点)就简单的把地球一小时和暂停发电等同起来,也就脱离了现实。地球一小时并不是关闭所有用电器。

  当然,还有像去年南京熄灯期间用电量反而上升的事情,这并不能说明地球一小时的“不是”,反而恰恰说明了它的必要性。也可以说是质疑者忽略掉的事实,或犯的错误,即在无意中假设环保是个人选择,或者说是个人践行环保理念,或是喊喊口号就可以了的,这是一种想当然的错误。我们知道,还有很多人需要环保观念的“熏陶”,需要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保也需要“投资”——这是地球一小时存在的意义,它能以行动产生更大的价值。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程地球脑 刷新网脑梦    2015年12月18日
  • ·别让“地球很痛苦”    2015年09月08日
  • ·为地球留几片净土是人类的责任    2015年08月10日
  • ·地热,来自地球内部的馈赠    2015年06月05日
  • ·“地球一小时”别成娱乐盛宴    2015年03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