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严控会议费支出,部分地方政府在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做出“限星”的规定。去年9月底,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了“二、三、四类会议应当在四星级以下(含四星)定点饭店召开。”11月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也为会议费上了一道“紧箍咒”。(10月16日《新京报》)
酒店星级,作为一个酒店的档次标签,得是多少酒店争先恐后欲得之的东西,但是如今竟然纷纷主动“摘星”,心甘情愿沦为“无星”的境地。削足适履也好,投其所好也罢,满天摘星的上演,既有其正常之处,也有其不正常之处。正常在于酒店作为经营主体,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经营策略,无可厚非。不正常的是,政府的“限星”规定,竟然可以在高档酒店行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所谓“挂了星就做不下去了”,这抱着政府的大腿得抱得有多紧呀。
再从摘星本身来看,其实既不是真正的标准下放,也不是真正的自降身价,在服务上内容上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在服务价格上更是坚挺不动,这些酒家可谓深谙其中之道,“价格是根据市场情况而定,而不是根据星级来评定”。如此看来,应对政府部门的限星之法,酒家们抛出的摘星之策,钻的正是“限星之法”的空子,将让各种条例办法直接大打了折扣,正如有专家所言,“限星”是严控会议费的一个手段,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限星容易,摘星也易,真正要扬清廉俭朴之风,真正要厉行节约之气,恐怕还要面临“漫漫长路远”。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需要正本清源的问题,一个最初的逻辑是,为什么这些五星酒店要如此抱着政府的大腿呢?换言之,这些文山会海中的铺张浪费是如何发生的呢?是官员不自省?还是权力不自觉?恐怕最关键还是在于权力运行缺乏监督,财政支出缺乏监管。如果从根本上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学会了谦抑和敬畏,还如何会有往日的大讲排场呢,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碌碌无为的会海呢?如果在财政支出上能够置于制度的监管之下,又何来这花钱不心疼的随性而为呢?一句并不失客观的话,今日星级酒店的虚假繁荣,又有多少得益于权力的失范呢?
管理办法也好,管理条例也罢,这都可以是值得期待的行为纠偏之策,但是当权力不能真正谦抑,当财政支出不能真正公开透明,这些办法、条例上的建设,不仅是难治标本的权宜之计,从目前的现实效果的来看,甚至可能是催生出酒店市场紊乱的催化剂。毋庸置疑,一个满天摘星的酒店市场,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酒店市场。
漫漫远路,非一日之功,更非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坐拥权力者向自身利益改革的勇气,需要的是重拾对法治的信仰,更需要一个社会的成熟。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