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究竟流进了谁家“田”?

2014年10月15日 07:22   来源:红网   文/戴先任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简称小农水)意在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记者近日在山东省商河县调查发现,投资数千万元的小农水项目,当地政府宣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却未经使用就大面积报废。面对这项被指“干涸了民心”的摆设工程,该县水利部门主管官员竟称是“省里认可、造福于民的优良工程”。(10月14日《经济参考报》)

  打着民心工程旗号的“小农水”,在建设之初,深受百姓欢迎,认为这样可以告别“开着机动车、盘着电线、带着水泵水管,像搬家一样浇地”的历史。以至一些农户主动提出放弃小农水占地青苗补偿,还义务参与工程建设;工程队撤离时,一些村民还欢送致谢。

  哪知道,建成就报废,成了“早折工程”,辜负了百姓期望,让人白欢喜一场。在今年初,央视就报道过山东省高青县的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建成三年却用不上。国家及山东省近几年来,下拨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改善灌溉条件。2009年1月22日,“济南市加快商河县发展工作简报”称,市政府责成市财政局,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商河县土地整理建设;而在2010年之后连续三年,国家相继对山东高青县投入专项资金5750万元,用于小农水工程建设。

  这么一个形象工程、烂尾工程,像外行的记者一样走到田间地头,躬身查看一下,问询下当地村民都能了解其真正效能,那些来验收的上级领导与专家,怎么会通过验收,还评给优秀呢?是被当地高超的障眼法蒙住了双眼还是另有隐情?这些打着利民惠民的旗号兴建的形象工程,正是做到了上骗国家,下骗百姓,骗取了国家的财政资金,却并没能给百姓带来实惠,而国家的财政资金还在源源不断的投入。这些从国家的“管道”内流出的资金并没有流到田间地头,而是流向了别处。因此,“小农水”究竟流进了谁家“田”需要彻查。

  宣称使用五十年的工程,没起一天作用,“强基础、惠民众、管长远”的民生工程变成了百姓眼中“干涸了民心”的工程,对百姓不仅无利,反倒有害,而对社会稳定,亦然如此。意在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的建设,却将与百姓的联系变成了十万八千里之遥。

  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投资补助范围及额度,跟踪问效却远远不够。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让每一笔财政拨款的使用都做到公开透明,监管部门不仅能有一笔明细帐,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问责与纠偏;也要多倾听看在眼里、心中有数的百姓的心声,让百姓参与其中,进行监督。

  相关部门不能做一个只管拨款,却不管钱财进了谁腰包的“散财童子”,这钱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本来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监管者让摆设工程通过验收,对百姓疾苦充耳不闻,是在糟蹋国家财政资金的同时,也“糟蹋”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是生生将善政变成了恶政。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