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村村讲儒学”是揠苗助长

2014年10月10日 07:09   来源:红网   文/于立生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日前推出“百姓儒学”工程,每个村庄都将配备一名儒学讲师,目前正通过公开招募、乡镇遴选等多种方式选拔儒学讲师,并先期在部分村庄开展了授课;所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施意见》还规定,将实现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以让儒学真正走进乡村,力争再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盛景。(10月8日《齐鲁晚报》)

  这样的举措,令人忧从中来。殷鉴稍远:1958年,大跃进之风刮进文艺界,掀起全国性“新民歌运动”,要求“村村有诗人”——要有自己的李白、杜甫,乃至鲁迅、郭沫若、聂耳、郭兰英,结果如何?早成笑料。殷鉴不远:三数年前,重庆市作协受命五项任务——组织编写“百个重庆故事”、“邀约名家著百首诗词”等,而今也早成幻影。要求“村村讲儒学”的“百姓儒学”工程,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其实,所谓“文化工程”,本身就是个悖论暗含其中的词汇。文化的继承、发展,就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有其自身规律可循,讲究自主、自发、自然而然,须经由时间的长期积淀;而不是像修高架、盖大楼一样,能够指望限时限刻,立竿见影。

  “村村讲儒学”的“百姓儒学”工程,除了违背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还有着厚此薄彼之嫌。在传统文化范畴,儒学也就是儒、释、道三家学说之一,更是墨家、名家、法家等等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种。所谓“经、史、子、集”——“四部之书”,大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就说:“六经皆史也”,清代朴学家们早就以学术平等的角度,把儒家经典与史部、子部、集部之书,作一视同仁的看待,把儒家学说与其他各家学说,作地位同等的研究,而无分高下。曲阜市所谓“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近群众”,何以就“独尊儒术”——单单推出“百姓儒学”工程,而不是也推出“百姓道学”“百姓墨学”等等工程的呢?

  当然,对于传统文化,是该加以研究,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所扬弃的继承、发展。西哲卢梭也说:“法治,是必须植根于民情的”(《社会契约论》),托克维尔同样认为:“法治和环境、民情,是必须相互配合的。”(《论美国的民主》);而影响“民情”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文化传统。“文化基因”,是潜移默化深入每一个国民的骨髓、血脉的。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推广,政府部门却只宜止于提倡而已,而不是越殂代庖,强力干预。揠苗助长,不尊重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话,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之于有利儒学的长足发展而言,真正需要的,则是创设一个学术自由的开放、宽容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各种学说,相互竞争,优胜劣汰。

  “村村讲儒学”的“百姓儒学”工程,令人指摘之处还在于:经费来源问题。须知,“一村一名儒学讲师”、“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凡此种种,都是需要花钱的。要是拿公帑为可以预见结局的“政绩工程”铺垫打底,公众眼睁睁看着血汗被靡费,当然无从满意,难以释怀。

  儒家学说自2500多年前孔孟创立,历汉时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标举经学……经宋明时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的融合释家,形成理学,及陆(陆九渊)王(王阳明)的提倡心学,再到清时顾炎武、戴东原等朴学家对于心学凌空虚蹈的反拨,流变迄未断绝。便是“五四”之际,吴虞等先贤以激进的姿态“打倒孔家店”,新儒家的承前启后,也是自居一格,从第一代的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人,到第二代的徐复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再到第三代的杜维明、余英时等人,发展未曾停歇。但新儒家的发展,却并非任何“文化工程”所推动的结果。否则,孔子故里曲阜市,岂不是乐开怀——可以人为打造扎堆的“冯友兰”、“徐复观”、“杜维明”出来?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从儒学中探寻治天下之道    2015年11月25日
  • ·中外学者研讨儒学比较与发展    2015年08月20日
  • ·儒学复兴需重回生活    2015年07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