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门票如何体现“公益性”

2014年09月19日 10:09   来源:西安晚报   胡印斌

  近期,多家知名景区宣布上调门票价格。其中,丽江玉龙雪山门票由105元涨到130元,广东丹霞山门票由160元涨到200元。统计显示,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迈入“百元时代”。专家指出,景区票价要体现公益性,应建立合理的票价生成机制,而长远来看,景区应摆脱“门票经济”依赖,谋求向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7版)

  每到佳节,景区门票就会涨一涨,这几乎已经成了时下风景名胜的标志性动作。面对动辄100元、200元的门票,游客只能调侃一下“玩不起”,别无他法。而专家关于门票降温,应该体现公益性的呼吁,也在景区此起彼伏的涨价声浪中,每每落空。那么,景区门票究竟该如何体现“公益性”呢?

  首先,风景名胜应该减少人为的大拆大建,尽可能保存原汁原味的风貌。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够给游客提供一个本真的环境,可以与大自然、人文遗迹亲密接触;再就是可以压缩不必要的投入,降低运营成本。这些年来,很多景区陈述涨价理由时都提到,景区提升工程花了多少多少钱云云,殊不知,很多的所谓“提升工程”并非必要,完全可以砍掉。

  譬如,此番涨价的丹霞山旅游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文彬向媒体诉苦,员工的工资要涨、景区的设施要完善,仅用于申遗和创建5A就投入了1.5亿元,虽然政府支持,但资金缺口仍非常大,现在每年需要向银行偿还千万元以上的贷款本息。申遗和创建5A本来是好事,但如果搞成撒钱的游戏,而且还要让游客来分担,显然是有问题的。

  其次,还要减少政府对于景区的行政干预。尽管目前很多景区都采取了市场化经营的路径,但在价格生成机制上,并没有完全遵循市场规律,仍可以从中看到或隐或显的政府操弄之手。比如,凤凰古城、平遥古城对于旅游利润的追逐,等等。即便听取民意举办了听证会,也不过是合法涨价的形式而已。

  可以说,景区门票不断涨价的症结,仍在于权力与资本的合谋。涨价的原因在于此,涨价的底气更在于此。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既能从涨价中收获真金白银,并将自然人文景观的潜在价值变现,而经营者也能从涨价中牟取利益。至于“公益性”,未免遥远飘渺。

  “公益性”云云,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这其中,除了政府应该严格管理价格,不得随意涨价之外,还应该真正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主体充分作为,政府要从景区的运营管理中撤出来,尤其是避免那种出于政绩需求的大兴土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热衷于“野游”,足迹所至,多是一些未经开发的“公益”自然景观。省钱是一个原因,而更主要的则是希望能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当然,随着野游客人的步履,权力与资本往往也接踵而至,圈起来,收门票。于是,野游客人只好再去寻觅新的目的地,而“公益”只能永远在景区之外。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