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厘清拼车法律关系要体现公益性

2014年01月02日 07:17   来源:法制日报   唐亮

  如果拼车行为走向公益之后,也可以将免费载人作出广义理解,不妨将符合政府指导的拼车行为认定为免费载人,让各方责任义务更显公平

  比出租车价格低廉,比公交车灵活机动,拼车成为了一些人的首选出行方式。但以往,拼车行为缺乏监管,从拼车价格到事故追责,都是一本糊涂账。根据媒体报道,北京市近日将下发国内首个小客车“拼车”指导意见。一向依靠乘客与车主讨价还价自由商定的拼车价格,有望马上引来“指导价”(1月1日中国广播网)。

  公交太挤,打的太贵,买车不现实,不如和人拼个车。时下,几个人搭伙拼车以降低开销的出行方式在国内大城市悄然流行,特别是受一些上班族所偏爱。这既整合了社会资源,又节约了社会能源。

  然而,由于长期无章可循,拼车领域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有些人假拼车之名,大行非法营运之道,极大地增加了相关执法难度;拼车多方纠结于价格,争执不下,徒增交易的时间成本,再加上各方彼此信任感不足,更使得交易难以达成,即使达成了交易,各方也时常带着惴惴不安上路;事故发生后,各方责任较之普通运输事故更为纷繁难分,导致扯皮不断。因此,北京市将下发国内首个小客车拼车指导意见,承担起政府引导责任,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值得期待。

  笔者以为,拼车指导意见首先最需要明确合法与违法的边界,合理界定拼车和黑车。我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该条款本身并无不妥,但在各地执法实践中,由于执法者的理解偏差,出现过一些好心提供顺风车者,只是收了成本费或者受惠方出于礼节给了辛苦费,而被认定为黑车、接受重罚的现象。如果单从法律上认定经营,一般要以价格是否大幅度高于成本、是否长期营运为标准。但是,如果将来把拼车常态化,就需要把矛盾节点聚焦到拼车价格上。拼车只能被赋予公益、互益的性质,不能以赚钱、牟利为目的,否则就将走向违法。

  可见,拼车价格对于打造拼车工程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各方付费、收款多少的直接利益,更是认定拼车还是黑车的重要标志。同时,还是将来认定事故发生后,法律责任分担的标志。为了保障拼车的公益性,就不能让其市场化,需要通过政府制定相对固定的格式化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同时给出相对固定并附有时效性的政府指导价。

  其实,拼车合同本质上是介于运输合同和无偿合同之间的一种特殊合同。为了规范爱心顺风车,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在2012年3月公布的《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免费载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搭乘人人身损害的,如驾驶员有过错,应当赔偿但可适当减轻责任。搭车人有过错的,应减轻驾驶员的责任。”遗憾的是,在2012年底公布的正式司法解释中,并没有把这一条款写进去。

  笔者以为,相关条款意义重大,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再次提上议程,同时,如果拼车行为走向公益之后,也可以将免费载人作出广义理解,不妨将符合政府指导的拼车行为认定为免费载人,让各方责任义务更显公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疯狂医托是公益性蜕化注脚    2015年07月10日
  • ·更加坚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2015年05月18日
  • ·景区门票如何体现“公益性”    2014年09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