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习近平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祝贺第三十个教师节。期间,习近平说,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10日《北京晨报》)
习近平总书记很不赞成把古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笔者举双手赞成习大大的观点。虽然全球化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界限愈发不明显,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因为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所以,笔者认为“去中国化”实有不妥,应该“把根留住”。
现在不少人认为只要是外来的就是极好的。在国外几乎无人问津的汉堡炸鸡,到了中国却异常受欢迎;在西方国家某咖啡品牌就是街边饮料的档次,到了中国便成为小资们追捧的高大上。不单单吃洋餐,过洋节也受到广大年轻人的欢迎,万圣节、圣诞节这些跟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丝毫关联的节日已然成为盛大的狂欢。相反,由于国民的忽略与不重视,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却被其他国家抢先一步申遗。笔者认为,如果再进行“去中国化”的教育,随着时间的流逝,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我们中国的小孩子,很多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却背不出几首像样的唐诗;很多学霸级的大学生,雅思托福全部能够高分通过,可汉子却写不漂亮。这就是“去中国化”式教育的“恶果”。笔者认为,将古诗词和散文从课文中去掉,硬是加入一些西方的东西,这不单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也是舍本逐末的教育方式,最终结果将是孩子从小失去本民族的文化根源,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把自己的根弄丢,国家必会失去在世界站稳脚跟的基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在洋人中间兴起了学习汉语热。然而,就是在西方人在拼命汲取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国人却兴起出国热,动不动就把孩子送去国外留学,认为镀层金回来马上身价倍增,更甚者想方设法让孩子摆脱“中国人”的身份。笔者不否认,随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要想繁荣传统文化必然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但是,并不是所有外来文化都是好的都是对的,不能盲目追随,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学习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在扬长避短中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要“把根留住”关键在教育,而在教育中“去中国化”是大大的不妥。我们不仅不能“去中国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这样的活动就该常搞多搞,在寓教于乐中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为我们实现中国梦补充精神食粮。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