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日报评论员:抢占“大数据时代”先机

2014年08月15日 07: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未来的医疗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入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医生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甚至为个人定制健康全记录;

  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这样的:个人学习终端融入资源云平台,线上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学生特点推送相关资讯、培训乃至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

  未来的交通可能是这样的:输入目的地,无人驾驶汽车就自动开启,并随时随地收集道路、车流量、障碍物数据,经过每秒几百万次的运算,选择最优路线抵达目的地;

  未来的城市管理可能是这样的:为公共场所的休闲座椅安一个温度传感器,每天就可以判断出哪里的座椅温度最高,说明利用率高。这样,通过数据分析就可以科学安排公共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一个城市的治理。

  能够把这些可能变为现实,进而改变诸多行业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的关键技术,就是大数据。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这个新兴的术语,但是大数据时代已经无可争议地来临了。当打开网页时频频跳入眼中的都是自己心仪产品的广告,当快餐企业开始根据“送外卖”的数据调整门店布局,当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这都是大数据以浪潮之势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明证。

  大数据被称为“碎片中的智慧”,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消息称,大数据给谷歌公司带来的日均收入高达2300万美元,一年就有80多亿美元;“脸书”并没有多少实物资产,但上市后拥有1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它的数据。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测算,大数据每年可为美国医疗服务业节省3000亿美元,使零售业净利润增长60%,帮助制造业在产品研发、组装等环节降低50%的成本。其核心就在于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感知市场,推动业务从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个性化订单驱动,进而改变商业模式,重构企业智慧。

  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并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众多行业、企业开始使用并利用大数据作出变革,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决策都取决于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少创业者也扎根大数据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机会”;数据技术产业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这片蓝海,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网站则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送产品信息、发现潜在消费客户。

  中国有6亿网民,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无疑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同时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5年07月23日
  • ·经验分析与理论思辨的有效结合    2014年02月07日
  • ·对年度流行热词的冷分析    2013年12月19日
  • ·大数据:价值何在    2013年06月18日
  • ·对无效报警需要具体分析    2016年01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