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盲道测试一个城市的良知

2014年08月07日 08:09   来源:红网   慕毅飞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有关“著名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的,眼前一亮,“老周”!多次光临温岭,几度与我推杯换盏的“老周”,竟然因为他的盲人身份成了新闻人物,有点出人意料。这“老周”虽然双目失明,却写诗唱歌刷微博,洒脱开朗,幽默有趣。

  这一回他在成都,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成都洗面桥巷盲道需跨栏,请失明朋友们当心,没刘翔那两下子别上街。”并配有图片,从照片上看,身穿绿色短袖和短裤的周云蓬正在跨过一根高约一米的栏杆,这根栏杆正好将盲道拦腰截断。“老周”一调侃,盲道成焦点,成都赶忙查盲道,结果,查出一大堆问题。洗面巷盲道上的栏杆,倒是在第一时间就拆了。其他盲道呢?记者发现,成都街头,50米长的盲道,竟然能被各色车辆断成四截。(8月6日《华西都市报》)

  盲道为什么会被弄成这样?成都街头有一位市民的说法颇有代表性,那就是“平常没见有盲人用啊”。这可能是事实,温岭的盲道也常常不通,没见“老周”对温岭的盲道过说什么,因为他几次来温岭,可能就根本没用过温岭的盲道。盲人的比例本来就不高,柱着拐杖自己走盲道的可能更少。于是,在有些人眼里,占不占盲道,根本就无所谓。因此就有了成都的街头一景:为了方便一个停车场的管理,干脆用一个铁栏杆,把人行道截断,当然也截断了盲道,这给了“老周”一次街头学刘翔的机会。“老周”算是一个成功人士,柱杖外出,身边恐怕会有随行的人,不然,也不会在成都街头拍下这么一幅生动有趣的“跨栏图”。换成其他普通盲人,独自行走到此,又会如何呢?一条街道建有盲道,等于告诉盲人,此街可以通行,盲人就有可能独自柱杖外出,如果这盲道被明眼人截断了,甚至50米的路被断成四截,试问,盲人还怎么走?

  明眼人通常体会不到失明人的痛苦。要知道,中国现有盲人约500万,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占全国人口的3.8‰左右,平均每百万人口约有盲人3800人。每年新增盲人约为45万,至2020年,盲人总数预计将达2000万。盲道建得怎么样呢?若按人均占用道路的比例推算,盲道的长度和面积,恐怕都不到3.8‰吧。

  作为一个明眼人,对于“老周”遭遇的这种尴尬,实在是羞愧难当。跟盲人相比,明眼人拥有了足够的生活便利,实在没有理由再给盲人添麻烦。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1991年北京建成国内首条盲道。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中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那就老老实实为盲人把盲道留出来,这应该是明眼人的伦理底线。对一个城市来说,盲道能测试出一个城市的良知。

  顺便给“老周”提个建议,写支歌,唱一唱盲道吧,希望“老周”能用自己的歌声唤醒城市的良知。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