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会诊”救救体育课

2014年08月01日 09:25   来源:中国网   杨公振

  如果问中国学生,你上学时候最喜欢什么课,八成都会回答“体育课”;如果接着问,你上学时候,被侵占最多的是什么课,十成都会回答“还是体育课”。体育课就是在这么不痛不痒地尴尬存在了十几年,它至关重要却没有地位。学生喜欢体育课的理由不言而喻,其他任课老师“喜欢”体育课的理由永远是“我还不是为了你们好”。

  逐渐地,学校里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越来越少,因为用到的越来越少。学校、家长、孩子对体育课产生了一种焦虑的、缺乏安全感的情绪。人们纷纷听闻连长跑、军训都会有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便把原因直接归结到了运动本身上,责怪体育课带给孩子的风险。

  2011年的一份《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调查指出,学校伤害事故主要由运动和学生玩耍打闹造成引发。2011年,上海市学生伤亡总数为1865人,其中校内体育运动受伤的是830人,大概占了44.5%。在进而产生的纠纷中,有96.9%的大多数家长选择“协商和解”。

  这种结果导致一种认知怪圈:因为在体育课上受伤了,所以害怕体育课,所以在学校维权;因为学校“被维权”,所以减少体育课的强度,甚至减少体育课;因为学校减少了体育课,所以孩子们的体质便越来越糟糕,所以才会受伤。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孩子,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就这么产生了。

  好在这样的状况即将被改变。日前,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上海呼吁大家,不要因为怕孩子受伤,就让孩子逝去了锻炼基本运动技能的机会,并表示,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校园运动风险管理办法”,帮助学校规避校园安全隐患,完善体育保险制度,从而打消家长的顾虑,让孩子们大胆动起来。如果我们想救救体育课,必须从学校、家长和保险三方面考虑问题。

  首先,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直接原因就是在中考、高考等这些人生大考中,没那么重要。学生只要通过比较基本的体能测试,就可以过关。“因为不考,所以不学”是中国教育最基本属性。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任课老师可以随便压榨体育课这门副科,而不是其他主科。

  教育部部长袁仁贵最近在一次会议上说,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政策如果真的可以落地开花,那是学生们最欢迎的事了。但好的政策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有严格监督和问责机制。如果只强调“不得以任何理由”而没有具体问责来保障,那体育课被其他科目“侵犯”还是早晚的事。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要放开一点。现在有些家对体育运动缺乏基本常识,孩子受了一点伤就过分维权,这也导致了学校对体育课草木皆兵,颤颤巍巍地不敢放开。

  虽然上海早在2000年就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其中明确规定设立学生伤害事故专项资金。但目前看来,随着日益增长的物价和愈发紧张的家长,其中的项目资金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受伤事故的索赔诉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家长们想象的那么脆弱、那么需要保护,更没那么伤不起。体育课上偶尔有个磕磕绊绊,摔个跟头,蹭破点皮,不值得家长大惊小怪地跟学校没完没了。摔倒了,不能就想直接拆了跑道,而是应该自己爬起来,想想以后如何才能不摔倒,这才是正常思维逻辑。

  再次,学校应主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从校园医疗水平、事故责任认定,到保险理赔的流程,都应该更专业化。

  众所周知,中国学校里面的校医院一直被戏称为“兽医院”。虽然价格便宜,看病方便,但其中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品却十分堪忧。遇到紧急情况,往往处理不了,有时是没有医疗设备,有时是没有医疗技术,更多时候是什么都没有,只能还没入院就立即转院。学校有必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不仅是对校医专业培训,也需要对老师、学生进行可以应急医疗知识普及,能让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慌乱,能应急。

  除了校内医疗,还应有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介入。学校毕竟不是调查机构,对一些事故的认定、评估,甚至法律咨询,都应该有更专业的机构来进行辅佐。花费太多精力在对处理意外事故上,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本职教学工作。当学校、家长和权威机构组成的三角形稳定之后,学生的体育课才能在其中得到充分保护。所有人都应该认识到,体育课神圣不可侵犯,它关于学生健康,更事关国家体格。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