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暗访组变“参观团”砸了谁的“招牌”?

2014年07月07日 15:07   来源:荆楚网   刘博

  1日,济南数百个体餐馆大门紧闭。数千位戴袖章志愿者在街头捡垃圾。据悉,国家卫生城市暗访组1日起暗访济南创卫。众多餐馆接通知,暗访组在济期间须暂停营业,还有餐馆因卫生不达标被责令拆掉招牌,等暗访组离开后再营业。(7月2日《南方都市报》)

  7月本应是餐饮业忙碌的季节,而济南街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数百家餐饮店铺早早关门歇业,甚至有些餐馆还被责令拆掉招牌,原因何在?因为创卫暗访组要来了。试问,这样“轰轰烈烈”的创卫行动,到底打算忽悠谁?这样毫无技术含量的“面子工程”,除了劳民伤财,还能给市民带来什么好处?这样的“参观行动”把政府的公信力置于何处?

  实事上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河南省焦作市在全国创卫审验期间,不仅关闭了市区内的所有中小饭店,还“帮助”一些餐饮店铺瞬间“改头换面”,将其招牌换成卖铝合金和办培训班等,以此规避上级检查。真要仔细检查的话这种“奇闻”可能在其他省市还有出现。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创建”活动一旦造假,原本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将去向何方? “暗访”的工作组屡屡遭受如此“戏耍”,让人不禁疑惑,究竟是事先通知还是有人不小心“说漏了嘴”?假如是事先通知,又何必称之为“暗访”,抑或是有人“说漏了嘴”,那么是不是也该查查漏的究竟是谁的嘴?如果没查出来谁改承担责任?

  创建卫生城市、文化名城、教育强城是造福百姓大好事,但由于监管不力,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变成了劳民伤财的腐败工程, 真正受伤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百姓对“创建”工程的信心,如果监管继续不力,“内鬼”不被揪出,那么暗访组变“参观团”的“奇闻”恐怕还会发生,那么轰轰烈烈的“创卫”活动确实该停下脚步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