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之根基 党之命脉

2014年07月03日 14:20   来源:解放日报   王多

  日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丛书》出版发行。该丛书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担任总顾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担任主编,林尚立、俞吾金等多位长江学者及相关领域11名专家历时一年半撰写而成。在近日举行的该丛书首发式及学术研讨会上,部分作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题,结合丛书内容,展开热烈探讨。

  陈家宽教授认为,人类历史有思想史、文化史,但是被忽略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与自然不能剥离出来。生态文明是下一阶段的人类社会形态。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阐述非常重要,充满智慧。这其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感恩自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任远教授指出,十八提出的社会治理,指出了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治理,通过社会建设推动政府转型。社会建设本身也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得到实施,社会本身需要得到法律的保证,也必须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社会建设是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钥匙所在。相对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社会建设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钥匙。

  林尚立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已经成为国际现象、世界现象,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形态。对我们国家来说,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命脉,承载着中国国家发展的一个根基,也就是说,党之命脉、国之根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脉和根基要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和内在的资源,我们就必须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建设与形成,就是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俞吾金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其实我们重点放在价值讨论上,但是价值长久以来在国内理论界很多人的理解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一般把价值理解为物的属性,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这个定义在经济学上是使用价值的定义。价值观的定义不涉及到人与物的关系,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比如自由、公正、民主等都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表达一个社会进步,比如人有几辆汽车,这是人与物的关系,不能标志一个社会的进步,一个社会的真正进步是确定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一种新型关系的完善与优化。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