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议听取并表决通过了备受关注的《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今后,当地渣土车等相关车辆必须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实行密闭运输。据悉,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表决通过后,将报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后即可实施(6月28日《郑州晚报》)。
渣土车的问题,已经成为令人诟病的老大难问题,其一路抛洒不但成为扬尘之源,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前不久,江苏徐州市区和平路与苏堤路交叉路口一段五十多米长的路面洒漏了一层泥浆。环卫工人称,这里一早上滑倒十多位市民。近几年来,城市重度污染状况在蔓延。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城市空气重度污染的主要问题是扬尘比较突出,其中尤以渣土车扬尘污染最为严重,在很多城市,渣土车已成当地扬尘罪魁祸首。
正因为如此,各地在治理中都是一律从严,出台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措施。可再好的措施要落到实处,其效果才能得到发挥。单就渣土运输车辆密闭GPS定位措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谁来管理GPS定位,怎么做好管理,没有GPS定位的怎么处理,如何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实中的诸多问题表明,渣土运输车管理的措施补强很重要,但如何做好监管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值得优先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要厘清监管的责任主体,防止多头管理和九龙治水导致的责任真空;按照职责分工,交警才能管理行驶状态的车,城管执法管理市容市貌,其中还有环保部门管理扬尘污染等,明确一个责任主体,避免责任真空则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的倒查和追溯,比如出现了渣土运输车违规违法的行为,不仅要对渣土营运者给予处罚,相关的建筑工地和具体的监管者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三要强化常规的管理手段,避免时紧时松,让治理成为一阵风。比如是否像治理超载一样,设立常规的检测点,并对路线进行限制和统一,都应当有明确而可行的制度设计。
此外,渣土运输车辆实行GPS定位,对渣土车的管理则应开放化,需要激活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其打成“一场人民战争”。而要做到这点,尤为关键的在于,通过从严从速管理,以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时下很多领域的公共治理之所以陷入困局,有的设立了举报奖也无人问津,就在于有举报无查处,举报没有获得积极的回应,让公众对监督管理机关失去了信任。故而,如何打通与公众相接的最后一公里,对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若做到了这点,渣土车的根本之治自然就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