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挂满了”违背医道伦理

2014年06月13日 11:07   来源:光明网   木须虫

  女儿深夜高烧,就近到越秀区儿童医院就诊,却被拒绝推往其他医院……日前,市民罗女士遇到了这样的事。让她气愤的是:“当时离医院下班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11日,广州市卫生局医政处相关负责人就事件表示,如果属实,会依照法律法规对院方作出处罚。涉事医院也对当日做法表示道歉,自称失责。(6月12日《新快报》)

  规定看多少人居然成了拒绝收治病人的理由。不难想像,医院一句“号挂满了”对患者的深深伤害,在医患紧张的背景下,进而又是在医患信任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显然,“号挂满了”违背了医疗救死扶伤的基本伦理。

  何以会如此?很多人都归咎于服务态度的冷漠,职业道德的沦丧;也有人认为这是制度的硬伤,比如该医院规定夜间急诊只挂140个号,挂多了也看不了,这是一种制度的冷漠。固然这些都有道理,也确有若干因素在其间。若仅限于批判、埋怨,恐怕也如事无补。

  坦率地讲,医院挂号限号并不是什么秘密,医院越大专家名气越高,类似的矛盾越突出,只不过没有因为特别紧急的状况,导致矛盾激化而被无意的忽视。现实中,很多的患者最多因为挂不上号愤愤不平,骂上几句,发泄发泄罢了,毕竟病还是要看的。

  通常情况下,医院挂号充当了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门槛费;二是先来后到的排序;三是看病量的把控。不得不说这些方式,缺少足够的人性化设计,差不多都是站在医院的立场上设计的规则,在当下医疗资源特别紧张、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堆积的背景下,成为制造医患矛盾的一把刀子,如最常见的“一号难求”。

  事实上,医院应该做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看病需求,医疗的基本伦理始终都是所应遵循的第一位标准,而非机械地让伦理去适应规则。譬如医院挂号的这个规则,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作出调整,完全可以做得更细致、更人性、更智慧。医院更该将“挂号”的权限下放到个体的诊疗室,由医生的助理直面患者,同时,诊疗亦不能单纯把先来后到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把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作为第一标准,让最需要救治的人先治疗,以此来统筹时间、效率与医疗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求取患者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的作法在西方一些国家很普遍,由医生的助理作出初诊的判断,视病情的严重程度,分别发放区分先后类型不同颜色的纸签,区别对待。实践证明是可行,国内的医院完全可以借鉴。(木须虫)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