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搬运的是新闻还是版权?

2014年06月10日 07:43   来源:新民晚报   何小手

  “今日头条”近来成为众矢之的,此前该产品所属公司宣布获得一亿美元投资,并实现高达五亿美元估值。收获如此成功后,其运营模式随即广为人知,备受诟病之处在于,该产品以“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是新闻的搬运工”为口号,自身并非作品内容的创造者,而是以整理和转发当日的重要新闻闻名,这意味着,这种模式可能侵犯版权。

  不少媒体针锋相对,有评论直指它“搬运的不仅是新闻,更是版权。”其观点有理有据,既分析“今日头条”是如何“搬运”新闻,还拿国外案例对比,明确其侵权嫌疑;媒体人更是抱团取暖,这其中有不少理性分析,比如不少围观者认为此次争论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有媒体人就反驳,“这根本不是什么新旧媒体之争,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当然,他们的吐槽也有一定的情绪成分。

  结果的差异会收到截然不同的评价。从围观者的角度看,“今日头条”是在其收获成功后遭受批评,这个搬运工在它默默无闻的时候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今翻身就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待遇在不少人看来显然受到酸葡萄心理的影响,如此一来,批评的动机与意义就值得质疑,媒体若只是炮轰“今日头条”,则意味着选择性维权,即便其行动有理有据,恐怕也会让跟随者充满疑虑。

  如此不难理解,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声讨行动,不少围观者认为媒体人在此期间极尽悲情,因此只是单纯将其视为对传统媒体行业黄昏的挣扎。没有知识产权,我们可以低成本地分享知识,这样的观点至今颇有市场。人们已经习惯“今日头条”的运营模式,对互联网的免费思维也是习以为常,直观地看,读者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在上述思维与传统的影响下,媒体人的维权只是堂吉诃德式的举动,徒劳甚至违背时代潮流。当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去论证传统媒体维权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时,恰恰它的根基并不稳固,知识产权保护至今仍很薄弱,正是此状况导致了传统媒体循环往复地陷入维权悲剧。

  当传统媒体集中向“今日头条”开火,知识产权保护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可以肯定的是,“今日头条”的成功恰恰在于它让免费模式登峰造极,它是低知识产权保护现实中的典型案例,如果注意到这一事实,如果对知识产权保护有所认同,是否可以因此而走出传统媒体选择性维权的疑虑?或可期盼,对“今日头条”的批评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起点,这显然不能局限于媒体领域,接下来如果要借此机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有所突破,就不能让传统媒体这一颇有话语权的主体孤军作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