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督察政令落实 让权力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2014年06月09日 13:25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国务院6月6日发出通知,部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察。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对所作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的第一次全面督察。

  【支持】

  护送政令走好“最后一公里”

  政令不畅,“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政令就像石头扔进池塘后泛起的涟漪,越来越淡最后消失,有些政令因为可能会损害某些地方、部门的自身利益,他们便选择性宣传,选择性执行。阳奉阴违,层层卸力。有一句民间顺口溜是这样说的:中央政策大晴天,下到地区起点云,传到县里变成雨,落到镇里淹死人。很形象地描述了政令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的异化和变形。【详细

  【期待】

  将各地的督察结果彻底公开

  最有资格评价政令实施效果的,是各地政令的服务对象或者相关利益方。可能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政令落实已经到位,但在当地相关企业和民众眼里,或有不同的体验。一种期待是将各地的督察结果彻底公开。据悉,7月10日前各督察组将报告上报国务院。希望督察报告上报国务院之后,也能完整公开,这对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也是一种警示。【详细

  问责政令执行不到位的地方政府

  一种期待是问责政令执行不到位的地方政府。对于政令不畅的地方,督察人员很可能会监督整改,即使不监督整改,督察本身对地方政府是一种鞭策。但是,仅仅是整改还不够,还应该严厉问责那些严重扭曲政令的地方相关责任人。此外,这种临时督察如何转变为长效机制,时刻为政令落地护航,值得思考。【详细

  应是制度而非应急措施

  政令督查透露着一份厚重的责任,能否让地方官员变得“听话”一些?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不过,从以往的督查情况来看,一些地方顶风“做选择”、违规“搞变通”,除了“官本位”严重、囿于地方利益之外,更在于监督机制缺位、责任追究落空。从这个角度来讲,督查政令落实,绝非简单的“例行”公事,必须成为一种制度安排。【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由来已久,饱受诟病。尽管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民生福利不断提升,但群众最怕的,是“三板斧”过后的“放空炮”。

  当然,更重要的是,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流转层级便减少了被扭曲的可能;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科学配置权力,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共同发力的机制,将权力运行的每个部位、每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