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能忽视于英生案中的个体之恶

2014年05月30日 07:38   来源:华西都市报   杨兴东

  1996年,安徽蚌埠市民韩露在家中遭奸杀,其夫于英生(时任区长助理)被判处无期徒刑。经过于家人17年的申诉,去年8月,安徽高院立案复查后宣告于英生无罪。其后,真凶被抓获。于获释后,获得国家赔偿并补发17年公务员工资,共计百余万。很多人说,于英生是现实版的《肖申克的救赎》。(5月29日《新京报》)

  17年冤狱,被打乱的人生,难以折回原点。与百万赔偿相比,或许境遇的变化,更让于英生感慨。彼时,一同成为组织考察对象的同事,时已官至副市长。重新出狱的于英生,失去的不只是一段光阴,还有在仕途上的折戟沉沙。谁该为这一切负责?当年不成熟的定案机制当然是元凶,可不能忽视的还有个体因素在其中的恶作用。

  于英生案当年之所以能定案,其关键因素在于警方在他家中只发现了于英生一家三口的指纹。而从新闻上看,随后不久,安徽省检察院就已新发现了两处陌生指纹。这原本可以成为一个打开真相之门的契机。但由于于英生案已经定案,负责该案的公安局领导,恰逢调任检察院任检察长。在换届话语的支配下,一切的怀疑只能悄悄放下,而于英生则成了这种草率的牺牲品。

  因此,对于英生案的纠错不能止步于放人。从已经公布的事实来看,相关人员的办案态度难辞其咎。现在,已经查明真相,杀人真凶系一名交警。那么,需要追问的是,当初办案人员,是凭什么坚定相信是于英生所为?凡此种种,均需要深入地调查,还事态一个原貌。而所谓的强调“命案必破”的负面影响,以及“重口供,轻证据”的反作用,都无法为个体办案者的过失漂白。

  于英生案的转折,得益于法治进步。但对于英生个人而言,他的自我救赎才刚刚开始。没有制度惩戒,不追究制造冤假错案者的责任,即使救赎了一个于英生,又怎么避免下一个“于英生”?17年前的冤假错案,最关键的因素是相关人等视破案成果为自家功绩,所以才导致一个证据不充分的案件纠错却难上加难。而梳理其他一些类似案件,可以发现这几乎是一种共同的轨迹。希望相关方面对此给予重视,并以彻底追责与制度构建,安慰蒙冤下狱者17年的错乱人生。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公务员工资改革,警惕专家添乱    2014年09月16日
  • ·公务员工资改革的核心与基础    2014年06月24日
  • ·公务员酬薪改革核心在于公平    2014年06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