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群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5月28日《京华时报》)
对官员形象最差群体,社科院用蓝皮书编制“排行榜”,这看似彰显了由第三方综合研究得出结论的公正性,但还像是落入了演艺界以粉丝决定排名的窠臼。在资深“看客”眼里,这些“排行榜”都不是“选手”实力的真实体现,而是在相关互动中建立的“人脉”。
可不是么?按照官员形象最差群体的排名,一眼就能看出,与老百姓打交道越多的部门,“人气”就越高,城管名列榜首就理所当然了。因为,城管和社会底层的“亲密关系”,已经发展到肢体接触了,“人气”能不高么?而官员形象最差群体的排名,就最需要这种人见人恨的怨气。
纵观从城管到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的排列,不难发现,随着这些单位或部门与社会接触面的距离越近、范围越广,“得票率”就越高。这就让那些在庙堂之上,远离百姓生活,不顾百姓痛痒,一门心思权力寻租的腐败官员,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而榜上无名。
其实,城管名列官员形象最差群体榜首,是再一次喧宾夺主。为何说“再一次”?因为城管包罗万象的管理职能,就是在各个相关部门中喧宾夺主。比如暴力驱赶摊贩,其中的执法依据至少涉及到土地、工商、卫生等,然后才是市容,但由于城管的冲锋陷阵,与相关社会群体频频结怨,这不等于在为评比“官员形象最差群体”争“选票”?而那些相关政府部门,倒落了一个清闲。这是不是有点“多做多错,不做不错”?
当然,以城管的名声,名列“官员形象最差群体”榜首,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这份“蓝皮书”,作为应对官员群体形象危机的依据,可能是舍本求末了。“官员形象最差群体”排名,看上去来自“群众意见”,但在对权力监督的逼仄空间里,若要让普通百姓对官员形象作出具体评价,往往是片面和肤浅的。这就使得有关如何改变官员群体形象,提高官员素质的政治命题,变成了一次有关干群关系的“315”。
学校领导和医院领导在最差群体中名列前茅,就说明了这本“蓝皮书”,最多是本“意见薄”。教学和医疗,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对百姓生活来说,是最伤不起的。来自这方面的“群众意见”,当然是很占“票数”的。然而,作为社科院蓝皮书,怎么可以把一种体制的缺陷造成的民生苦痛,简单地归咎于官员形象?难道校长和院长的形象改变了,教学和医疗存在的问题就解决了?
看看,在公众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的社会情绪下,一份有关“官员形象最差群体”的“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政府部门。难道经常以“临时工”充数的城管,成了权力腐败的罪魁祸首?这些“临时工”,不但成了官员,而且组成了形象最差官员群体?这样的“官员形象最差群体”排名,势必会掩盖官员形象危机的实质,不利于深化端正党风和干部建设的严肃政治命题。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