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神伤亦是中国电影之“殇”

2014年05月28日 10:32   来源:荆楚网   尚恩洁

  薪酬在200万元以上,但芦苇还是认为编剧这个行当被严重忽视了。尽管凭借创作赫赫有名的电影《霸王别姬》、《活着》和《图雅的婚事》早已奠定业界地位,但他却认为编剧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职业”。(《中国青年报》5月27日)

  一部电影就像是一座建筑,剧本则是根基。但,为何鼎鼎大名的编剧一肚子心酸?为何现在电影编剧像是折翼天使,无力与无奈?笔者认为,电影编剧的折翼,是中国快速的发展洪流冲击来的副作用。这也导致了目前这个“经典作品的荒芜时代”。

  现在,中国经济飞速地发展,跑着步地追赶,撩起中国求快以至于浮躁的氛围。商业气息的浓厚带动了国人的心态也变的浮躁起来。最近几年,电影编剧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新闻,时有所闻,在影视产业链中,编剧每每沦为弱势一方。

  稿费被拖欠、署名被侵犯和原作被篡改等等,都显示着电影编剧恶劣的生存环境。很多制片商们肤浅地认为戏是靠演员的脸挣钱的,而编剧作为幕后工作者很不受重视。殊不知,剧本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灵魂无生气了,剧也只能是匆匆从荧屏上划过的流星,观众无感甚至指摘。比如电影《富春山居图》云集了刘德华、林志玲和佟大为等众多大腕,但剧情狗血遭到一片唾骂,刘德华还为出演这部电影向公众道歉,不知成本是否赚回。

  很多电影中,编剧的薪酬只有总投资的5%左右,不及二线演员。而前几年百花奖取消过编剧奖,简直就是一个闹剧。很多编剧为迎合投资商和制作单位,为其量身定制剧本。不是说不能这样,只是这种“阿谀剧本”多了,艺术便会折了腰。

  虽然现在的电影比以前宽松了,但是编剧们比以前却似乎失去了表达能力。这除了跟上述种种有关,也是以前对电影管制的惯性残留。被管制久了,艺术纯粹的锐气便被消磨了,便不知怎么表达。调皮的孩子被打久了之后不知不觉会“学乖”了,“现在的问题是编剧主动回避太多。”芦苇如是说。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像一朵娇弱的花,需要精心呵护。而火箭式的经济发展挑起的躁动商业气息给她带来了一场“酸雨”。过度监管给它带上了镣铐,而当这镣铐稍松了些后,一些诗人已经不会跳舞了。这便是中国电影走入的一个黑色境地。

  艺术是慢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能为追经济阿谀发展。编剧作为艺术的创造者,知识产权要保护,生活需保障,劳动需欣赏和尊重。只有当一个国家为艺术保留一片纯净的天空时,艺术才会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