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 亮:农信社不良贷款 不可“一卖了之”

2014年05月22日 07: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对农信社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应具体分析成因,分类化解,逐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对赖债户、不良贷“钉子户”,可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催缴

  近日,笔者在河北省某县调研时发现,该县农信社近年来在处理不良贷款时往往“一卖了之”,存在将贷款项目等打折打包“转卖”给民间组织或个人,再由承购者向相关农户“催债”的现象。据了解,这种做法并非该县独有。结果是,承购者又往往采取威胁逼迫甚至暴力手段催债,从而酿成一些治安甚至刑事案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前农村信贷市场亟待整顿、完善的一个缩影。

  数据可以佐证。央行公布的一季度信贷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3789.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9%,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04%。如何更好地处理涉农贷款中的不良贷款,如何创新涉农贷款风险防控机制,已成为农村金融进一步深化改革面临的严峻课题,直接关系着金融惠农助农政策落实的效果。

  截至3月末,我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672家,农村商业银行492家,农村合作银行115家。农信社的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既有历史客观原因,也有自身管理问题。

  一是改革历程曲折复杂,历史“包袱”比较沉重。1996年农行与信用社“脱钩”后,农信社承接了农行的不良贷款。1999年前后,农信社吸收改造城市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这时期的不良贷款率也大幅上升。特别是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过程中,为保障社会稳定,将其借款划转给农信社,其中有90%以上的借款难以收回,也形成了不良贷款。

  二是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信贷管理粗放。重贷款发放、轻贷后管理,重企业放贷、轻农业贷款,重大额放贷轻小额贷款现象普遍存在。

  三是信贷人员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升。由于“三农”客户群体规模天然庞大,而农信社系统信贷人员相对缺乏,且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金融、财务和法律等相关方面专业知识缺乏等情况。

  四是广大农民金融知识缺乏、法制观念薄弱、契约意识不强,加之影响农产品收成和价格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农村小微企业的盈利水平较低,逾期欠贷、赖账不还情况屡见不鲜。

  笔者认为,完善涉农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需要从这四方面入手,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实和强化信贷队伍,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具体分析成因,分类化解,逐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对赖债户、不良贷“钉子户”,可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催缴;对已调整或重组的村级主体集体贷款,与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协调解决,无法解决的进入呆账,按照程序逐级报批核销;对借款自然人失踪的,可通过公安部门或上网查找,搜集线索和信息;对暂时难以归还的,可通过以贷养贷,增强“造血”功能,培养还贷能力;对手续不合规贷款,应补齐手续,保全资产,避免诉讼时效丧失;对信用社员工违规发放的贷款,要调查摸底,登记造册,采取联系工资、离岗收贷、行政处分、解除劳动合同、追究法律责任等措施,限期收回,等等。(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亮)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