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经济到了转变方式的时候

2014年04月30日 07: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陈兰生

  我国的经济风险在哪里?有多大?要有一个可靠的分析框架,明晰的衡量标准,且可量化,它就是“粗放经济增长极限”。

  1998年,对亚洲金融危机成因研究,学界大多从“金融”上做文章。我认为金融是毛,实体经济是皮,不可能有实体经济健康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粗放增长方式至极限而引发。

  剩余价值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

  微观经济发展依赖经济运营中的剩余价值,货币形态表现为利润,负债发展也依赖利润决定的偿债能力。

  粗放经济发展方式特征是高投入低产出,经济运行剩余价值率很低,不足以支持经济增长特别是高增长,但一些粗放型经济体却有不错的经济增长率,理论上讲不通,但实践中却做到了,原因何在呢?大量资金投入带领其他实物资源投入弥补了高投入低产出缺口,所以粗放型经济体出问题实现于金融上。如此就易形成经济泡沫,所谓泡沫就是实现经济增长率超过经济运行质量能支持的增长率部分。

  粗放型经济增长如何走向极限呢?粗放型经济增长是抽取内涵扩张外延型增长,抽取内涵弥补增长资源之不足,这就形成内涵稀释空洞。外延愈来愈大,内涵空洞也愈来愈大,当内涵无力支持外延而塌陷,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危机,粗放型经济增长走到它的尽头。也可解释为过度抽取资源支持粗放型增长,以至资源愈来愈稀缺,或无可抽取或价格上涨无力承受,经济急剧下滑寻求自身平衡或说价值回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无能为力。

  我国粗放经济发展走到极限的五大指标

  我国粗放经济粗放到什么程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称,2012年我国单位G D 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 .5倍,美国的3 .3倍,日本的7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长王军(2013)称,有数据显示,我国国民经济周转中,社会需求的最终商品仅占原材料用量的20%至30%,结果有70%至80%的资源最终浪费,进入环境成为废物,造成污染和生态破坏。粗放型经济粗放程度是上升的,仍以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提供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幅数据为证,2000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4 .86%,2009至2011年底2 .34%。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研究投资回报率1993年15 .67%,2000年至2008年在8%至10%之间,2012年降到2.7%。

  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它的尽头,到了经济风险暴发的边缘。我国经济就处在这个节点上。

  一、超发货币极限。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说,过去30年,我国以超量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翻开历年经济统计数据看,G D P增长率与货币发行增长率紧密相关。2012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是1978年的333倍,而G D P是1978年的142倍。既反映经济增长对超发货币的依赖,又反映资金低效使用的粗放经济特征。目前我国M 2是G D P的近2倍,是世界最高国家 之 一 , 已 形 成 通 货 膨 胀 的 “ 堰 塞湖”。

  二、债务极限。中国社科院刘煜辉称 ,2012年 末 非 金 融 部 门 债 务 存 量114.8万亿,是G D P的2.21倍,比金融危机前东亚经济体显著要高,假设按利率5.5%至6%计息,一年利息支出6.3万亿至6 .9万亿。无论政府、居民和企业利息支出都来自生产线上,实体经济已难当此重任。企业债务2012年末是G D P的125%,远高于经合组织90%的警戒线,而我国企业盈利能力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企业债务负担却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3至4倍。企业整体盈利难覆盖债务利息,更别说还本金了。

  三、土地收入极限。我国经济发展中,土地制度功居头筹,有学者计算农民每年以5万亿资本无偿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地同价,缩小征地范围,保障农民公平享受土地增值收益,标志着发展经济依靠土地收益走到极限。

  四、生态环境极限。资源使用低效率高排放转变为G D P。李扬2012年说过,如果G D P中扣除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损失,我国的真实G D P增长速度只有5%左右。郭树清2012年说,中国有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但要恢复到欧美那样的生态环境,可能要花费超过数额十倍的代价。

  五、劳力供给和人民币贬值极限。劳动力充裕供给,1994年汇改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由5 .7:1大幅贬值为8.7:1,“中国制造”优势突现,全球低端制造业齐聚中国,外贸出口爆发式增长带动经济高速增长。2004年民工荒出现,2005年人民币升值启动,标志着二者从顶峰向下,由经济增长的向上拉力转变为向下拉力。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资源保障条件贫乏的脆弱平衡状态。经济运行链条上任何一处资源供应不上就会引爆风险。当前令人担心的是楼市下跌,影子银行泡沫破灭,资金断链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有了转变吉兆

  经济发展就是其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粗放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矛盾是,其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源购买力不足以支持发展,在此框架里解决矛盾的举措是政府压低价格配置资源,这是粗放经济发展方式长期运行、愈来愈粗放、走到极限的体制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解决经济发展矛盾的理论认识上有根本性的转变,《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市场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升华和突破。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改变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转变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体制条件;市场决定资源价格,价格反映资源稀缺性,将创造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制条件。

  转变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各部门竞争资源使用权,盈利强企业能支付较高资源使用费获取资源,形成资源向高效处流动的资源配置。无力支付市场资源价格者退出市场,迫使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产出,而不是增加资源使用量。

  粗放经济发展问题长期积累,改革要支付成本,淘汰只有在粗放经济增长下才能生存的生产力,是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好在国家财政还有发债空间,必要时不拘泥于当年赤字率,保障风险可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到2020年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由此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国经济将进入相当长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期。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