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日报:转方式,有自觉才有主动

2013年03月07日 17:12   来源:人民日报   李 拯

  一声“企业应走在政府前面”,让人们看到一种应有的集体自觉和责任担当

  今年两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伤害环境的钱,一分不能赚;治理污染的钱,一分不能省。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打造中国的微软和雅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好比开车遇到转弯,要适应暂时减速,不能踩油门……从清洁能源、治理污染,到科技创新、金融改革,一场场热烈讨论、一次次头脑风暴,都围绕转方式展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委员的表态:“转方式,企业应该走在政府前面。”

  曾几时,“久推难转”、“推而不转”,一直是转方式最大的烦恼。一声“走在前面”,让人们看到一种应有的集体自觉和责任担当,看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希望。

  转方式是老话题,一个“老”字,凸显转变之难。对有的企业来说,转方式意味着人力成本上升、环保支出增加,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政府而言,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企业,同时要兼顾稳步增长;产业升级腾笼换鸟、脱胎换骨,必须统筹促进就业。转型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

  “必须向高端发展,否则,若干年后可能陷入柯达困境”,“现在就要跑啊,再不转变,就要被淘汰,必须要动真格”……回顾这些年来两会上代表委员关于转方式的热议,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转方式从认识到实践、从被动到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企业要走在前面”的表态、“政府应形成合力”的建言,从“要我转变”到“我要转变”,今年两会的讨论格外清晰地昭示,政府和企业的方向更明确、行动更自觉。

  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做大品牌、做优服务……更多中小企业告别“傻大黑粗”的生产方式,更多大型国企在国际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搏浪击水。我们或许还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艰难转型,或许还面临着资源、环境、资本等深层制约,但是,观念的转变乃是发展的先导,踏实的行动更是进步的先声。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代表着整个社会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

  不再迷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化蛹成蝶的勇气追求发展的质量和内涵,这是我们必然的路径选择。过去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GDP更加清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7%和17.5%,天空更加蔚蓝;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科研绽放光彩……从节能减排到自主创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标注着转变方式的成绩,更启示了中国发展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发展起来之后”的今天,群众对环境污染更加敏感,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科技创新正孕育新的变革。这些现实因素,既是挑战,也是动力。有自觉就有主动。自觉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自觉忍受速度放缓带来的阵痛,自觉推进创新驱动、技术升级,何愁不能占据主动、赢得先机,在弯道超车中搏出一个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粗放经济到了转变方式的时候    2014年04月30日
  • ·禁食:产能过剩(图)    2013年11月21日
  • ·转变发展方式须摆脱路径依赖    2013年05月10日
  • ·以转方式赢得竞争新优势    2013年04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