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广州东南西北都建火车站鼓个掌

2014年04月15日 07:21   来源:羊城晚报   唐螂

  广州不知不觉间已成千万人口的城市,40年前建的广州火车站,已不堪重负,更新换代顺理成章。当然,作为城市记忆的标志性建筑,很多人恋恋不舍,更有人提出将广州火车站“存档”的愿望。而日前,副市长王东表示,在保护城市记忆建筑的前提下,广州市其实东西南北都应该有火车站;旋即,媒体也透露,增城火车站已破土。

  现有的广州火车站运行之初,在广州是大件事。当时的城市不大,人口也有限,春运和人群分流之类的事,根本不用想。当时火车站设计时,大概已有了新广交会的构思(从海珠广场迁址到流花宾馆、友谊剧院一带),所以,方便是第一选择。当年火车站广场可算是城市最大的公共广场,设计看上去是合理的,西面是省汽车总站,东面则是机场的候车点,往南则是以南方大厦为代表的老城区商业旺地……当年的广州人徜徉在新落成的火车站广场上,颇有些走在“天安门广场”的意思。殊不知,后来的火车站广场被周边的单位分割,广场的意义也不再存在。

  其实,对于广州更有城市记忆意义的火车站,还有已消失的广州南站、西场货运站,等等。由于种种原因,那些车站都没能留下来,连历史的象征性碑文也难见。老火车站留不下来,当然很好理解,由于城市扩张,原火车站地皮自然是旺地,既如此,谁又舍得拿出来为历史服务?

  如果说原火车站的去与留,是个有没有城市文化记忆观念的问题,那么,新火车站怎么建,就直接衔接城市的未来了。王东副市长提出的东南西北都应有火车站的观点,显然是明智和现代的规划观点。长期以来,在建交通枢纽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建一些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来展示自己的“高大上”情结。然而,为了解决春运人群分流问题,广州火车站可是吃够了苦头,正因为它是唯一的火车站,所以,整部春运历史,不得不以这里为舞台展开。可以说,如果广州火车站真有历史记忆的话,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前十年的春运,就是其“历史记忆”的最深刻的痕迹!

  可见,我们的城市真的不能再抱着唯一或者最大枢纽这样的观念,总想以历史性建筑来解决动态的现实人群服务的问题。事实上,广州市应该按照自身的辐射方向,建立不同层级的交通节点,这些节点以便于分流人群、便于人们往返、便于物流的交互流通为原则。由于土地财政的思维影响,在相关规划决策中,人们总认为只要有大型枢纽的规划存在,就一定能推高地价。实际上,地价可能上去了,但政府未来的支出,同样也会因这些大型枢纽的伺服成本而大大增加。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政府还是热衷于搞这个城那个城,其实就是这种思维作祟。为了亚运会,我们建成了许多大型建筑,但维护成本,却是一种不可承受之重,就是令人扼腕的例子。王东认为广州城应当东南西北都建火车站的观点,其意义不仅于火车站,更在于这位分管规划的副市长的看法,也许能令广州决策层对城市拍板时更加务实。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