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男性平均身高1.74米,日本男性平均1.707米,中国男性平均1.697米;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呼吁,尽快建立针对校园学生意外伤害的安全保护法规,激发学校让孩子们积极锻炼的热情。(3月6日《中国新闻网》)
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宏观指向上,并不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从体育锻炼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到把学校体育纳入政绩考核,及至学生体质若连降三年干部考核将一票否决,再到体育科目或将进入高考评价体系,学生体育的重视度“史无前列”。
囿于时下的主客观因素,解决学生锻炼的问题显然无法一蹴而就,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思维下,现有的学生体育开展难尽人意,体育课开设时间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学校运动场地狭小、农村学校缺少运动器材,还有很多学校因缺乏体育教师连正常的体育课都开不齐,也有学校因害怕学生意外伤害而不敢组织体育活动等。据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透露,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30万,给中小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被动。另一方面,考试的指挥棒又使体育成绩变得极为重要,在先天能力不足、后天锻炼乏力的情况下,弄虑作假就难以避免,甚至会一度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已经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规定,但执行中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在2008年,安徽省就通过了《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条例规定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其他如山东、重庆、江苏、昆明等地在立法精神上也大同小异。不过,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锻炼立法”却面临执行难、考核难、落实难等诸多问题,并最终导致立法只是“纸上风景”。
从当初的书包令、作业令、营养餐立规再到学生锻炼立法,我们看到的是在宏大的教育主题之下,是缺啥补啥的制度补丁,却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负担问题。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使教育工作走出困局的根本途径在哪里呢?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给学生负担松绑应是出路。在应试教育仍然唱主角的今天,以法规的形式强加未必就能遂愿,而学生负担的问题,也可能陷入此消彼涨的怪圈,甚至有“体育锻炼成应试”的隐忧。如此看来,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让素质教育成为主导,实现了教育导向性纠偏,实现由应试向素质教育真正的转变,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质提高才有保障。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