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转型廉航或筹建廉航的消息不断传来,低价机票时代正徐徐开启。上周,民航局对外公布《民航局关于促进低成本航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扶持国内建立低成本航空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主要机场,航班时刻已经非常紧张,大部分被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掌握,廉航想获得时刻比较困难。(3月7日《新京报》)
目前全球低成本航空公司超过170家,低成本航空在全球占有26%的市场份额,东南亚地区达到33%,而我国只有不到5%。随着政策的日趋开放,近两三年,国内又重组了几家廉航。犹记得十年前,东星、春秋、奥凯、吉祥、鹰联等都宣布做廉价航空;十年后,东星宣布破产,鹰联则被收归地方国有,只有春秋航空发展顺利且盈利。由于垄断,国内的优质航空资源大多掌握在国航手中,廉价航空“攻城”容易,“守城”可就难了。尽管政策明面上支持,但不可抗拒的隐性因素太多,低价机票时代的春天依然还有点远。
国内民用航空航权的审批沿用先到先得、缺乏竞争和退出机制的法则,再加上军用航空占据了大部分领域。于是乎,70%的航空运输量只能集中在30%的区域,新进入的航空公司要想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困难可想而知。
廉航失去的资源还远远不止这些。中国每万平方千米仅0.19个机场,美国是中国的3倍,这些数量有限的机场还基本上被四大航及各地方国有航空公司垄断,大量的优质航线、时刻资源也都掌握在大型国航手中,廉航只能是“吃剩下的”。尽管《意见》中提及了要解决低成本航空长期以来面临的航线准入、航班时刻分配、审批手续等核心问题,提出要“改进航班时刻分配政策”、“研究制定低沉本航站楼建设行业标准或建设指南”等,但是要想在既得利益者手中分食“蛋糕”,单靠政策表面上鼓励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也不会将吃进嘴里的肥肉吐出来。在不能打破垄断的前提下,就只能靠廉航们自己争气一点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廉价航空得靠低成本运营盈利。人力、餐饮、行李托运等这些可控成本一直是能省就省,所以大多数廉航的服务不算太好。但不可控成本,例如航材、航油及飞机的起降费用等,就只能是“任由他人宰割”,因为所有的航空公司都得到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买必需品。此时的廉航就像中小民营企业,国航就是央企,财大气粗的“央企”怎会懂“中小企业”的殇?
廉航的前途依旧不明朗,尽管民航局松口了,有助于市场扩容,也有利于消费者获益,可是实际上的市场行情并非如此简单。看中小企业就知道了,虽然政府也一直在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国”字号们仍然占有者绝大对数的优质资源。如果廉航无法在宽松环境下生存,就靠那么三两只独苗,低价机票时代的春天就很难到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