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航过期烧饼包装出错也是错

2013年10月09日 07:10   来源:广州日报   北方

  有旅客反映10月6日国航航班配发的牛肉馅烧饼过期。国航方面表示,经初步核实,航食公司将配发普通国内航班的冷藏食品(保质期4至5天)包装袋包到了冷冻食品(保质期20至30天)上,为此国航深表歉意。(10月8日《新华网》)

  从表面上看,这是国航在坦然承认错误。但仔细分析国航道歉时给出的说法,却不难发现,国航并没有承认自己所提供的食品已经过期,而是辩称只是包错了食品包装。

  就算国航的初步调查和回应属实,我们也不免仍有一些疑问:一是将冷藏食品包装袋包到了冷冻食品上,就能证明国航提供给旅客的食品没有过期吗?二是,如果国航将冷冻食品的包装袋包到了冷藏食品上,那岂不是5天后就过期的食品,25天后依然可以提供给旅客食用?三是,提供过期食品也好,包错了包装也罢,都是国航提供食品时出现了失误甚至是错误,在发现问题的旅客提醒和要求及时通知其他旅客的时候,飞机上的相关工作人员,何以给予了拒绝?其用意何在?将旅客的生命与健康安全又置于何地?四是既然只是包错了包装袋,那么旅客为什么集体出现了肚子疼和拉肚子现象?

  事实上,包错包装并没有比故意提供过期食品好多少。两者都折射出了国航在提供给旅客的食品安全问题上,甚至在其整体管理体系和制度上,都是存在问题的。国航需要解答的还有很多,包装是谁包错的?包错只是偶然现象,还是经常如此?甚至有旅客事后要求解决,又何以推三阻四,直到媒体报道了事件之后,才出面将旅客带往医院检查?

  “国航烧饼门”明显并不单纯只是烧饼的问题,其背后存在的相关航空公司食品采购、安全等问题,存在的管理与制度松懈问题,对旅客的态度傲慢问题等。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介入调查,给当事旅客一个交待,也给“飞机上食品是否安全”问题一个交待。至少,不能让国航自说自话。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