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须千方百计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只有农民务农收入不断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不再持续偏低,农民才会有更高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生产
□ 包括水、电、路在内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务农农民的增收具有关键性作用
□ 今后要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业基础设施不再成为农民增收的短板,而是成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务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农民收入能否持续增加,成为春天里的热门话题。
农民收入提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收入增速不断上升。然而,喜悦之余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民收入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波动性、差异性和不公平性,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之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出现了新的特点,务工农民和务农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出现了所谓的“务工致富”、“务农受穷”的社会现象。
正因如此,目前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是妇女和老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愿意回乡务农。如何才能消除“务农受穷”现象,从而提高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务农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使务农种粮更有效益,更有吸引力,在持续稳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必须千方百计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只有农民务农收入不断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不再持续偏低,农民才会有更高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生产。在继续强化农民增收支持政策、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等举措时,要特别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营收入,它依赖于运行良好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在内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务农农民的增收具有关键性作用。据世界银行一项对58个国家基础设施与农业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产值的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利灌溉设施增长1%时,粮食总产量增长1.62%;公路修建增长1%时,粮食总产量增长0.26%。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也表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幅度都超过1%。
近年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使务农种粮和重农抓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在这一重大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另一方面逐步取消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减轻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负担。农村水利、电力和道路建设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增收实惠,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农民的渴求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今后要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营造有利条件,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投入机制,加大建设力度,确保农业基础设施不再成为农民增收的短板,而是成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务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必须夯实再夯实。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