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钱规则”毁了“荣耀”

2014年01月13日 07:14   来源:红网   王学明

  岁末年初,北京一些酒店、展厅等场所,各类评选评奖令人目不暇接:1月7日,由某网站举办的“2013中国汽车年度盛典”评选出24个奖项;1月7日—8日,某杂志社联合其他机构进行了“行业50强或细分行业单项奖”等多项评选;1月9日,2013(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价值榜评选出多个奖项……类似的评选评奖每天都有。(1月12日《人民日报》)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评奖活动,哪里需要参评人自己出钱呢?那些主动找上门来给你推销荣誉的人,又有几分可信呢?为了这名不正言不顺的虚荣,而花大价钱去买,意义又有多大呢?真正的荣耀是靠自己的真本事,付出努力奋斗而来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聪慧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自知之明。

  正如媒体所披露的那样,只要交钱就能买到荣耀,在当下社会俨然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一方面缘于“钱规则”的日渐发力与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在于一部分人正确荣辱观的缺失。当看到用钱打造出的一个个荣耀,有助于单位、企业或个人发展,进而能带来诸多好处时,需求者和提供方便也找到了合作的契机。因此,当我们看到某些单位一年花费百万元应付评比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当下社会这种将荣耀作为商品出售的行为,应该被法律所禁止。试想一下,假如在一个国家里,如果连荣誉都能作为商品来交易,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卖钱呢?一旦任由这种花钱买荣耀的现象蔓延,会扰乱整个社会的公平体制,更会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带来巨大阻力和伤害。

  别让“钱规则”毁了“荣耀”,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做起:第一,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对各种评选活动加以规范;第二,有关监管部门应对开展的评选活动严格把关,对于违规收取费用的举办方给予严厉处罚;第三,应积极动员市民举报那些借评比之机肆意敛财的不法行为。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