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患者自购手术刀,黑色不幽默

2013年11月28日 08:05   来源:长沙晚报   本报评论员 颜新武

  11月22日,柳州一市民到柳州市工人医院南院骨科,做腕管综合征微创手术。术前,医生推荐了一个医疗器械代理商,要求患者向对方购买手术刀。患者家属感到不可思议。25日,记者调查发现,这款手术刀未经过招投标就进入医院,而涉事医生拒绝回应。业内人士表示,医生这样推销手术刀不合理。 (11月27日《南国早报》)

  患者到医院做手术,要自行购买手术刀?这真是闻所未闻!套用一句俗话,见过稀奇的,没见过这么稀奇的!公众除了和患者家属一样感到不可思议之外,也许还有一点愤怒。

  还是先听听医院的解释吧:“手术使用的手术刀医院没有,需要患者自行购买。”照这个逻辑,开餐馆的可以不准备餐具,叫食客自行购买;公交车可以不加油,叫乘客自行购买;学校可以没有黑板和粉笔,叫学生自行购买。然而,这又是什么逻辑?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连手术刀都没有,还开什么医院?

  更让人气愤的是,在患者一切术前检查都做完、交了6000多元检查费和押金之后,医生才告知手术刀要自己购买,这不是明目张胆的胁迫和敲诈吗?如果患者不从,手术就无法进行,不但几千元的费用白花,还可能因此耽误治疗。千元手术刀的昂贵还在其次,耽误了治疗又该谁来负责?况且,未经严格招投标程序进入医院的手术刀,其质量很难说有保障,有可能成为“夺命刀”。但被逼到这个份上的患者,明知被带了“笼子”也只能忍气吞声接受。

  医生为何要在手术前把一个医疗器械代理商带到患者面前,要患者和其做交易?这里面的名堂,只要不是傻瓜应该都明白。所谓“无利不起早”,没有一点点好处,医生会那么费事地向患者推荐吗?而医生和代理商在患者一切术前检查都做完、就要上手术台之时,合伙玩上这么一手,其伎俩就显得尤其卑劣、可恶。

  如果是个别医生这样做,公众或许还不至于如此激愤。事实是,该医院为涉事医生的行为百般辩护,明显就是默许,甚至就是医院的内部规定。而该医院一名医生曝出“柳州所有的医院都是这样操作”的内幕,更让人大跌眼镜:原来事情的严重程度竟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联想到前不久媒体曝光的医药企业大肆向医院行贿的丑闻,就难怪公众发出这样的感慨:医院,叫我如何相信你?

  患者自购手术刀,公众感觉到的只有黑色,没有幽默。现在必须要追问的是,既然“柳州所有的医院都是这样操作”,说明医德医风在当地已经大面积失范,那么监管部门又在哪里?是真的有问题看不出来,还是另有隐情?事情没有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相关人员没有受到公正的查处,公众的疑虑就无法释怀,重塑医患之间的信任也就无从谈起。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